||
(一)手机截屏
为了防止自己忘记一些东西/事情,我采用“手机截屏”的方法。
用手机看短消息、微信或者电子邮件,一旦看到有什么有需要我做的,我马上会截个屏。截屏图片会瞬间进入手机的相册。
在外面(比如餐馆)听到一首有感觉的歌,我会用音乐APP搜索这首歌的名字,然后截个屏保留。
在外面寻访碉堡,我在拍照保留影像资料的同时,还会在高德地图上定个位,用手机截屏保留具体的地点。
时间长了,手机里面储存了很多很多的截屏,以至于有些重要的提醒(待做的事情)被埋没在了截屏堆里。
于是,我需要找一些时间,静静地整理手机里面的东西。比如:打开电脑,也打开手机的相册,把截屏里面的歌名输入到我电脑里一个专门储存“好歌”的WORD文档,然后把这个截屏删掉。这使我有一种“清空”的感觉。
(二)整理书籍
与此相类似,送孩子上学习班,在咖啡馆等待的过程中,我也会打开随身携带的包,拿出几本“浏览之后也许可以丢掉”的书,看一下,然后判断是不是可以丢掉。
我有很多书。“基本上可以丢掉”的书,主要是写得一般、对自己的人生和工作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书。有的时候,书里面有一个金句,或者有一个我在写作时候可以引用的句子,我都会保留。杂志里面,哪怕这一期有一篇文章对我有启发,我也会保留。
但是,可以丢弃的书,往往有很多个人的经历、个人的感受,而缺乏“干货”。或者说“含金量”非常低。
当把一些书丢掉,我有一种释然的感觉。
我不会把这些书收集齐全后,再开车去废品回收站卖掉。我不知道现在哪里还有废品回收站。即使有,我也不会开着车去卖书。我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干这个事。我更不会打电话找专门的回收废品的人上门来收书——我没有耐心等别人上门。
我会把一些书陆陆续续地放在垃圾袋,放在系里垃圾桶旁边,或者投入小区的“可回收”垃圾桶。我想着,保洁人员总会把这些书籍回收,并卖掉。这可以给他人一些bonus,一些“小确幸”,这对他们的劳动来说,也是一种承认。
有的时候,在把一些书丢弃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别人提到了某一本书里面的内容,我正好被这个吸引,于是又在网上买了这个书。比如:有一次,我把一本关于华尔街时报如何做新闻报道的书丢掉,后来一个记者在交谈中提到了这本书,我又买了一本。
再比如:看到一本书,觉得没有太多的“含金量”,就在一次咖啡店等孩子的过程中丢掉了。事后,想想这里面有“尺度”的问题,即“尺度”太紧,书就丢掉了;而“尺度”松一点,书就保留了。后来,我想到这本书里面可能有一些内容值得保留,就再买了这本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书越拉越多,我在再次看了之后,还是把这本书“清空”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书本来就处于“可以丢弃,也可以保留”的边缘。
(三)仪式感
每过一段时间,我都要有一些“仪式”,或者说,想起来好久没有做一件事了,便花一些时间在这个事情上。
比如,好久没有去某个公园、某个片区了,我就想着要去“报到”一下。好久没有去做汽车保养了,我就像完成任务那样去一下4S店。有时候,春天我开车去看了一个片区的几个碉堡,到了秋天,我还会“故地重游”。
我的工作和生活,就像是完成任务那样,每天都很单调。比如说,我妻子告诉我,某天下午三点半需要去汽车站接她的父母,我把这事记在时间表里。某天,4S店客服打电话来,说让我去检修一下汽车,我把这事记在时间表里。早上起床,看到微信公众号的推文里说学校附近开通了一个新的高架路,我心里想着抽空过去开一下、体验一下。我仿佛需要看一看这个世界,看一看它的变化,以此来贴近自己和周围的距离,从而有一种“确定感”。
学校里通知什么时候开会,我也把这些事情记在时间表里。哪怕是下午在另一个校区开会,我也会上午就赶过去,找个地方坐下来处理一些公务,然后像完成任务一样,把这件事在时间安排表格上删掉。
这样,外出看电影像是完成任务;请人洗车像是完成任务;等人上门打扫卫生像是完成任务;接送小孩像是完成任务。我难以形容自己是否enjoy生活。也许,很多人都这样的吧。
(四)fate(宿命)
刚才提到了我曾经把一本书丢掉后,以后想起来挂念了,又重新去买了一本书,最终还是把这本书丢掉了。这样的事情,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还有很多。
比如,一个研究生和他的导师有一些龃龉。他提出退学,导师好说歹说,似乎把他说动了,他暂时没有行动。但过了半年,他心情不愉快,最终还是退学。
再比如,一个中层干部一开始顺风顺水,但后来由于某些原因,他觉得不大对劲,心中不舒服,想“不干了”。后来他还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宿命。
上述这些故事说明什么?说明生活中自己的“仪式”是一种“幻相”?说明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飞来飞去,最终没有达到生活的本质?而什么是生活的本质呢?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那英的《雾里看花》传来。
真希望,经历了这些、那些事情,人能够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本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15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