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在教室里,一群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解,而是围在工具和零件旁边,兴致勃勃地挑战一项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干手器。他们时而动手操作,时而演算,时而激烈讨论,这不仅仅是游戏,而是一场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深度学习探险。
这样生动而真实的场景,正是亚洲跨学科STEM教育变革的缩影。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孩子们手边的实践?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培养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这些问题,正是新书Cross-disciplinary STEM Learning for Asian Primary Students 《面向亚洲小学生的跨学科STEM学习:设计、实践与成效》希望解答的核心。它并非空谈理论,而是汇集了亚洲各地一线教育者的智慧,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清晰、可操作的“创新地图”。
为探讨这本书背后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我们特别邀请到本书的编著团队,展开一场深度访谈。
编著团队简介
苏咏梅,现任香港教育大学科学与环境学系及香港赛马会探索科学(JC COOL SCIENCE)计划的专业顾问,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曾任香港教育大学科学与环境学系教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总监、科学与环境学系创始系主任及研究生院副院长,世界教育研究协会(WERA)执委、亚太教育研究协会(APERA)主席、东亚科学教育协会(EASE)执委等。 多年来积极推动学校的科学及STEM发展及学术研究 ,研究成果发表在SSCI权威的期刊,编著多本教育专业著作,主持及参与多个具影响力的科研课题。
万志宏,香港教育大学博士生导师,东亚科学教育协会会长,华人科学教育研究学会秘书长。万博士在科学教育和教育测评领域有着丰富研究经验,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过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涵盖STEM教育的多个热点问题,包括混合式STEM教学平台的设计,STEM创客的能动性发展,设计导向的STEM学习的影响,老师对STEM整合的理解,以及通过STEM活动开发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学生潜能等。近年来万博士致力于推广和实践 “STEM for All;STEM by All”的教育理念。其设计和开发的混合式 “思维奇”(SWEETIE)STEM课程,力求结合先进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STEM活动, 让所有老师都能开展STEM教学。这一课程深受中小学老师的欢迎,目前已经在60余所中小学推行。
罗天,教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研究生导师、STEM教育2035行动计划委员会专家、CSEDS科学与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华人科学教育研究学会执委;研究方向主要包括STEM教育、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和科学教育;以第一作者在SSCI期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主编/编写著作3部、参编多部中外文教育学著作;主持/参与中国科协、中国科普所、北京市教委等机构资助的多个课题,并受邀在NARST, EASE等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曾获香港教育大学发表奖等。
编著团队访谈
Q1:请介绍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主要特点及主要贡献。
编著团队:
写作目的:
除了我们三人撰写的章节外,本书还邀请了中国、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其他亚洲地区的STEM教育领域的背景多元的专家共同撰稿。本书旨在深入分析亚洲小学跨学科STEM教育的实践与理论,评估已有成就、识别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汇集多位专家的研究成果,提供对该领域的全面理解,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涵盖了从理论视角、探究式学习、设计导向学习、技术增强学习、跨学科实践案例的内容。
主要特点:
跨学科观点下的STEM教育:本书关注整合的、跨学科的STEM教育(integrated STEM education)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方式;
多元的视角和经验:反映了亚洲不同地区在跨学科STEM教育方面的多样性和共性;
理论与实践结合:书中既有对跨学科STEM教育理论的深入探讨,也有具体的实践案例分析,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
主要贡献:
政策与实践的综合评估:通过对亚洲跨学科STEM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系统评估,揭示了当前的成就与不足,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据;总结了亚洲学者设计的多种STEM教育框架,为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和支持。
展示了多个亚洲学者开发的基于探究的STEM教学方法,如5E和4C模式,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学范例和实践效果证据。
展示了多位亚洲学者开发的基于设计的STEM教学相关研究,例如如何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设计导向的STEM-BCG教学模型、校-企协同开发课程等多元实施路径及其成效。
展示了多个亚洲学者开发的技术赋能STEM教育的研究,例如探讨了“物联网缆车”六步教学等案例中技术的应用对提升互动与问题解决能力的价值及对教师的挑战。
总体而言,本书为亚洲小学跨学科STEM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我们希望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为未来的STEM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Q2:从本书最初策划到最终出版,您觉得遇到最大的挑战及障碍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
编著团队:
策划阶段主要的挑战是在亚洲找到STEM教育的研究者。虽然STEM教育在亚洲各地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要找的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比找到这个领域的实践者要难很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单是联系了已经认识的学者,还通过文献搜索和参加国际会议寻找这一领域亚洲的学者。这里面花了不少时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如果我们只埋头实践,没有扎实的研究,这个领域的实践的效果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很难保证。
在成书阶段,我们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包括:
(1) 确保各项工作符合不同的截止期限,按期完成我们的计划进度;
(2) 除了出版社的意见之外,每个章节我们都邀请到适合的评审专家,对每个章节提出修改建议和点评;
(3) 在出版前各个环节与章节的作者保持沟通,确保能根据反馈完成相应内容的修订。
Q3: 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协助您出版本书的?为您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您对我们有哪些建议?
编著团队:
出版集团提供了合同相关法律条款的实用信息,并在书籍正式接受前,就书稿的各个部分提供了审阅后的详细评价与修改建议。这些反馈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具体章节的学术严谨性、内容完整性及表述清晰度。出版社各步骤的跟进都及时高效并且专业。
Q4: 您认为出版英文学术图书,需要注意哪些主要要点?
编著团队:
首先是必须在英文文献中调查该选题是否已经有成熟的书籍并尽量避开近似选题。
其次是需要确认恰当的选题大小,保证在一本书的容量内能够相对均衡全面的完成选题要覆盖的内容。前言的撰写尤其重要,要简洁介绍全书、梳理清楚其逻辑、写得尽量有趣,能很大程度上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Cross-disciplinary STEM Learning for Asian Primary Students 《面向亚洲小学生的跨学科STEM学习:设计、实践与成效》呈现了亚洲小学跨学科STEM学习的全景及特点,梳理了STEM教育在小学阶段的设计、实践与成效的可能实现路径,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跨学科协作应对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性。在STEM教育持续受到全球关注的背景下,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推动亚洲乃小学STEM教育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新的学术思考。
-----------------------
Taylor & Francis致力于搭建国际交流的桥梁,将中国高水平的成果和重大突破传播到世界,助力中国优秀学术科研“走出去”,为中国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国际传播平台,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Taylor & Francis旗下全球领先的人文社科出版品牌,Routledge每年出版数以千计的图书、电子书和期刊文章,以服务、联系和支持学者、教师和专业人员群体而闻名。我们致力于通过知识促进人类进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17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