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写在长假结束的时候 精选

已有 7577 次阅读 2025-10-8 19:22 |个人分类:我的故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微信图片_20251008191945_244_3.jpg

(一)新的和旧的交织在了一起

10月7日,上午去单位参加了一个腾讯会议。之后,驱车去坐落于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旁边的复兴岛。

那个岛和我们寻常想象中的岛不一样。复兴岛并非一个远离“岸边”的岛,而是在黄浦江的岸边,它和杨浦区的主要的地区隔着一条并不宽的河,通过两个桥可以进复兴岛。

我把车停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对面的像是老的车间改造的停车场,然后步行到定海路,再到定海桥,从而走上复兴岛。

微信图片_20251008191205_241_3.jpg

“定海路”“定海桥”对我有特殊的含义。一,我的祖籍是浙江定海。二,读大学时,每周五回家,我都会坐公交车到定海桥,然后坐轮渡到对岸。

那时的生活,可以用童安格的歌曲“看不清自己的未来”来形容。有一次,黄昏的时候,我到了定海桥,路边有很多摆摊的人。我在一个买油墩子的铺子前停下,等待摊主制作油墩子。这时候,我看到他身后的平房里,有个小女孩在昏暗的灯下做作业。一瞬间,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未来在哪里?我很困惑呀。

如今,到了定海桥,那些沿街的摊点早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童安格的“流逝的”,说不清楚是怀念,还是感慨变化,还是兼而有之。

微信图片_20251008191203_239_3.jpg

我骑着共享单车,往前行,在复兴岛探索。我看到了新开的“船台公园”,它由老的船厂改造而成。我还去了复兴公园,看了一个叫“白庐”的老洋房。1949年上海战役打响前夕,蒋公曾在这儿短暂住过11天,然后永远离开了上海。如今,白庐可供市民参观。从船台公园和白庐,我看到了时代的变迁。

接着,我还去了两个由老厂区改造成的工业园区和创业坊。我看到了废弃的碉堡和掩体、废弃的防空洞,以及被改造成“密室逃脱”又被遗弃的旧车间。总的来说,新的和旧的交织在了一起。

(二)随遇而安

10月8日,上午我开车去了桂林公园。门关着——里面在施工。我把车停在桂林公园的南门,准备去看碉堡。正准备下车,只见有一个穿着保安衣服的人过来,说不能停在公园门口(虽然地上画着一个停车位的白框),可以停在前面,需要付费。我看他敞开着保安的衣服扣子,脑子里就在想:真的是保安吗?是不是穿一套保安衣服,就可以收费了。

“有证件吗?”我脱口而出。

看他还挺实诚的,就预付了10元停车费。

我在思考,在抉择——到底是走路去看碉堡,还是骑自行车去看碉堡?我走了一会儿,看到路边有一辆自行车。我继续往前走,后又折返准备去骑车。但想了想,还是继续往前走,直到看到碉堡。

这个故事说明,人生充满了各种犹豫和选择。以这个故事为例,我开车出来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究竟是机械地、“短平快”地看碉堡,追求数量,还是也可以走路,也可以骑车,也可以欣赏周围的风景(包括看别的建筑)、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路边的人(包括保安、钓鱼的人、种地的人)说说话?

我决定,不要那么赶。还是要悠着点。

微信图片_20251008191159_234_3.jpg

在那儿以及附近,我看到了三个碉堡,其中一个是母堡。这是我在上海看到的第六个母堡。看到它,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我仔细地看,花了一些时间。

(三)视野开阔了

看碉堡或者说旅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区县或者片区为单位。就是,开车到某一个片区,根据网上的资料,在这个片区仔仔细细地看。网上说这个片区有8个碉堡,我就把这8个都看完,然后回家。

第二种方法是开车去一个地方,把主要的、“精彩”的碉堡看一下,忽略掉同质化严重的别的碉堡,然后开车到另外一个地方,看别的历史建筑。

微信图片_20251008191200_235_3.jpg

10月8日,我就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在看了桂林公园附近几个碉堡之后,开车去上海动物园附近的息焉堂。这是一个老的教堂,以前曾是上海动物园喂养动物的地方,目前已经重新开放。我终于见到了旅游书上记载的息焉堂。虽然没能进去,但从外表,我知道上海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

微信图片_20251008191201_236_3.jpg

我开车,到了旅游书上记载的东正教堂,也骑自行车、步行在东正教堂附近的长乐路、淮海路,看到很多很多的近代建筑。

这些建筑我以前没有见过。这是因为,我小时候住在浦东,读大学时又在杨浦区,很少去长乐路。

我想起,2009年回国后,才知道武康路、田子坊、思南公馆、新天地等具有一定历史的旅游区。

回首往事,我终于明白了:以前我“孤陋寡闻”,没有真正地了解上海。城市在发展,我们需要经常去看,去感受。在路边的冷饮店买一个双拼冰激凌;在街心花园停下来,看看一个雕像;在路边,看着马路对面的一群人在干什么;隔着围墙,看看里面的老别墅。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微信图片_20251008191946_246_3.jpg

了解这些有什么用?也许有的人说,了解这些,可以给学生讲时代的变迁。也许我没有什么机会给学生讲这些。而且,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往本职工作那儿去凑。但了解这些,是宝贵的人生阅历。

微信图片_20251008191202_238_3.jpg

举个例子: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上海音乐学院向社会开放了老洋房。报纸和网上也放了照片,但我如果没有去的话,没有直观的印象。而如今,我去了那儿,觉得真的很美。

无独有偶,现在上海市中心有很多老房子改成的吃饭、购物的小型园区。我以游客或者消费者的身份过去看一下,去老洋房看一下,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我觉得,虽然自己是上海人,但是还是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更多地了解上海,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不是总是活在书里面、象牙塔里面、信息茧房里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505097.html

上一篇:国庆假期短途旅行的随想
收藏 IP: 218.82.60.*| 热度|

19 曹俊兴 王涛 崔锦华 武夷山 郑永军 池德龙 鲍海飞 霍小鹏 张俊鹏 汪育才 刘立 晏成和 胡新鹏 杨华磊 汪运山 钟炳 胡泽春 赵凤光 冯兆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11 0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