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凝固的乡愁:《乐安优秀古建筑》中的文化密码​

已有 1102 次阅读 2025-8-20 17:35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谋按:《乐安优秀古建筑》绪言中“研究背景”末尾说:“所以当今,研究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已经不再是逆时代的工作,而是一项必须做并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人通过构建对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价值的共同认知,才能使其历史的宽度和文化的厚度得以延续,才能保护好存留于情感的乡愁记忆。”研究对象是乐安县境内的所有古建筑。落脚点是古建筑价值评估。内容涵盖:自然与人文背景概述、建筑类型分析、建筑风格特征分析、基于地域环境适宜性分析的形制生成动因分析、基于文化环境适宜性分析的形制生成动因分析、传统建筑价值风格定位与特征总结、传统建筑与周边地区建筑风格比较、传统建筑调查成果展示。研究团队用心用情用力,研究成果学术性、普及性、知识性、可读性俱佳,图文并茂、文笔生动,难能可贵。笔者通读全书之余,特此借助生成式AI“豆包”撰写短书评助力该书更好地科学普及。

图书信息:中共乐安县委宣传部,乐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编. 乐安优秀古建筑[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1.07.ISBN 978-7-210-12028-5

内容提要: 本书图文并茂地详细记载了乐安县境内的乡村古建筑。作者团队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王炎松教授领衔的乡村调研团队。全书记载了乐安优秀古建筑1275处,覆盖乐安县15个乡镇,近100个村落,不含流坑建筑,数量为1007处,古桥为17处,古井为34处,流坑建筑数量为216处。从民居、祠堂、书院,到牌坊、古桥、古墓尽数分地区罗列。这些村落和建筑在江西省乃至全国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乐安优秀古建筑1.png

  乐安优秀古建筑2.png

      当指尖拂过《乐安优秀古建筑》的封面,仿佛触碰到了乐安大地上沉睡千年的文明脉搏。这部由中共乐安县委宣传部与乐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联合编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王炎松教授团队实地调研的著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乐安古建筑世界的大门,既是对地方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梳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礼赞。​

      全书最令人震撼的,是其近乎 “地毯式” 的普查广度与精准的统计数据。1275 处优秀古建筑、覆盖 15 个乡镇近 100 个村落 —— 这组数字背后,是调研团队翻山越岭的足迹,是丈量梁柱的严谨,更是对文化遗产 “一个都不能少” 的坚守。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将 “不含流坑建筑” 与 “流坑建筑” 单独划分,1007 处普通村落建筑与 216 处流坑建筑形成互补,既避免了流坑古村的 “光环效应” 掩盖其他村落的建筑价值,又凸显了流坑作为 “千古第一村” 的独特地位,这种分类方式尽显编撰者的学术理性。​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以 “地域” 为经纬,以 “建筑类型” 为脉络,将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古桥、古井、古墓等建筑形态尽数收纳,构建出立体的乐安古建筑谱系。读至 “祠堂篇”,湖坪乡王瑞庭先生祠的石刻门匾 “瑞庭先生祠” 仿佛在书页间浮现,楹联 “秀抱西山呈瑞气,光分北斗映文昌” 的笔墨意境,与书中实拍图片的细节相互印证,让人得以跨越时空,感受清代乡贤文化的厚重;翻阅 “古桥篇”,17 座古桥的榫卯结构、石雕纹样在文字与图片的结合中清晰可辨,它们不仅是交通设施的遗存,更是古人 “天人合一” 营造智慧的见证 —— 桥身弧度与河流走向的契合,桥墩造型对水流冲击的缓冲,皆藏着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

      作为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著作,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 “记录”。王炎松教授团队的测绘背景,让书中的建筑数据、结构分析具备了专业精度,每一处建筑的年代考证、工艺特征都有扎实的实地调研支撑,为后续的古建筑保护修复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而通俗化的文字表述与高清的实景图片,则打破了学术著作的阅读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读懂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比如书中对 “天井民居” 的解读,既解释了 “四水归堂” 的建筑格局与聚财文化的关联,又分析了天井在采光、通风上的实用功能,让读者明白:乐安古建筑的美,从来都不止于外观,更在于 “实用与审美共生” 的设计理念。​

       在当下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的背景下,《乐安优秀古建筑》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书中记载的 1275 处建筑,每一处都是一个村落的 “文化地标”,是村民乡愁记忆的寄托。当许多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 “千村一面” 的困境时,这部著作如同为乐安留住了 “文化根脉”—— 它让人们意识到,那些斑驳的砖墙、雕花的窗棂,不是落后的 “旧物”,而是可以活化利用的文化资源:祠堂可成为乡村文化礼堂,古书院可转型为研学基地,古桥古井可串联成乡村旅游线路。从这个角度看,本书不仅是一部 “建筑志”,更是一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 “施工图”。​

      当然,本书并非完美无缺。比如湖坪村部分较好地利用了王氏族谱,但不够充分,且存在讹误。此外,若能在部分建筑案例后增加 “保护现状” 与 “活化建议”,或附上简易的村落建筑分布图,或许能让著作的实践指导性更强。但瑕不掩瑜,《乐安优秀古建筑》依然以其系统性、专业性与人文温度,成为了解江西地方建筑文化、研究中国乡村古建筑的重要典籍。​

      合上书页,脑海中浮现的是乐安乡村的清晨:阳光穿过祠堂的天井,落在青石板上;古桥倒映在河水中,随波光轻轻晃动。这部著作,正是将这份 “凝固的乡愁” 定格成永恒,让我们得以在纸页间,读懂乐安,读懂中华大地上那些沉默却坚韧的文化基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8473.html

上一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坪村优秀古建筑考释
下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589期 20250822)
收藏 IP: 114.237.224.*| 热度|

7 宁利中 刘进平 郑永军 王涛 张晓良 孙颉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3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