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谋按:近日阅读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借助生成式AI“豆包”生成书评,做细微改动。仅供参考。
图书信息:(美)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M]._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3. (注:该书序言的写作时间为2005年2月20日。首版是2006年。)
2025 年 8 月 4 日,一代史学宗师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匹兹堡与世长辞。这位以轮椅丈量历史纵深的智者,用《万古江河》为中华文明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这部被誉为 “最佳历史教科书” 的著作,以江河为血脉,将五千年文明的跌宕起伏化作奔涌不息的洪流,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宏大格局,更饱含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一、江河隐喻:文明的动态演进
许倬云以黄河、长江为文明载体,构建起独特的历史叙事框架。在他笔下,中华文明绝非静态的文化标本,而是如江河般具有自我更新的生命力。从仰韶彩陶的质朴纹饰到宋元青花瓷的雅致流韵,从西域胡饼的麦香融入北方面食到利玛窦星图与徐光启笔谈的智慧碰撞,文明的边界始终在流动中重塑。这种动态视角打破了传统史学 “朝代更替” 的桎梏,揭示出中华文明的核心力量在于 “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
书中将文明演进划分为 “远古的中国”“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 “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等六重境界,恰似江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浩瀚汪洋。汉代市井的一缕茶香、唐代长安女子的纵马英姿、宋代汴梁街头的烟火喧嚣,这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日常碎片,在许倬云的笔触下化作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星辰。他尤其关注文化交融的细节:佛教东传后与儒道思想的激荡催生禅宗,蒙古铁骑征服中原却被中华文化涵化,这种 “主动消化” 的能力,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
二、平民视角:历史的微观叙事
与传统正史聚焦帝王将相不同,《万古江河》将镜头对准升斗小民的生活世界。战国编户齐民制度下百姓获得姓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五胡” 与汉族的血脉交融,元代驿站中东西方商人的货物流通,这些鲜活场景构成了文明演进的底层逻辑。许倬云以 “社会史” 视角解构历史,让我们看到:张骞带回的葡萄种子如何改变中原饮食结构,郑和船队的瓷器贸易如何重塑东南亚文化基因,江南丝织技艺如何吸纳西洋提花技术。
这种平民叙事与当代 “以人民为中心” 的理念不谋而合。书中描绘的宋代 “交子” 流通、明代市镇兴起、近代张謇纱厂的机器轰鸣,既是经济史的重要节点,更是普通人命运转折的见证。“踏万古江河,铸不朽人生”,许倬云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坐标。
三、全球视野:文明的对话共生
许倬云始终将中国置于世界文明的坐标系中审视。他将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唐王朝与伊斯兰帝国、明清两代的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进行对比,揭示出人类文明演进的普遍规律与独特路径。当怛罗斯战役中被俘的唐朝工匠将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当郑和宝船与哥伦布船队几乎同时扬起风帆,这些历史巧合背后,是文明交流的必然趋势。
在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 章节,作者描绘了一幅跨越陆海的文化交流网络:泉州港的波斯商队、长安西市的粟特胡商、马六甲的土生华人,这些群体共同编织起亚洲文明的共生图谱。这种 “世界的中国” 视角,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叙事局限,为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冲突提供了历史镜鉴。
四、百年蹒跚:现代化的阵痛与觉醒
面对近代中国的屈辱史,许倬云没有陷入受害者叙事的窠臼,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文明转型的宏大背景中审视。从张謇实业救国的呐喊到严复译介《天演论》的振聋发聩,从詹天佑京张铁路的 “之” 字设计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狂飙,他展现出中华文明在绝境中开辟新航道的悲壮力量。这种 “江河入海” 的信念,在当下逆全球化浪潮中更显珍贵。
书中对 “现代化困境” 的剖析极具前瞻性: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如惊涛骇浪般袭来,中华文明如何既保持自身特性又实现转型?许倬云以历史经验作答 —— 正如佛教传入后催生宋明理学的思想新变,近代中国的苦难同样孕育着复兴的希望。这种历史哲学的深度,使《万古江河》超越了一般通史的叙事范畴。
五、文化自信:包容共生的未来启示
在 “文明冲突论” 甚嚣尘上的今天,许倬云的智慧愈发彰显价值。他以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为证,阐明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自身生命力的确信,而非筑堤阻隔异流。从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的改革魄力到明清时期 “西学东渐” 的开放心态,历史反复印证:唯有如长江般接纳万千支流,方能成就浩荡东流之势。
这种包容精神在当代具有特殊意义。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成为全球共识,《万古江河》为我们提供了文明对话的历史范本。正如书中后记所言:“我们人类曾经同源,经过扩散于各处后,又正在聚合为一个共同的社会体。各处人类曾走过不同的途径,又终于走向共同的方向。我们曾有过自己的历史,这些独特的历史,又终究只是人类共同历史中的不同章节。”,这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宏大视野,正是许倬云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合上《万古江河》,耳畔仿佛回荡着黄河的咆哮与长江的低吟。许倬云以史家的深邃与诗人的情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文明演进的壮丽画卷。这部著作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献给人类文明的未来序章。在全球化浪潮激荡的今天,重读《万古江河》,我们得以在历史的纵深处寻找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文明的对话中探寻共生之道。历史创造未来,许倬云的智慧之光,将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延伸阅读:
许倬云(1930 年 9 月 2 日-2025 年 8 月 4 日),江苏无锡人,生于厦门鼓浪屿,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他自幼患先天性肌肉萎缩,一生以拐杖为伴,却以坚韧精神投身史学研究,被誉为 “轮椅上的史学巨擘”。 许倬云 1953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 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台大历史系主任、匹兹堡大学教授等职,1980 年当选台湾 “中研院” 院士,2024 年获第六届唐奖汉学奖。他开创社会科学治史范式,将社会学、考古学方法引入上古史研究,提出 “网络理论” 和 “黄河 — 长江 — 东南沿海三大核心区” 模型,揭示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的演进脉络。代表作《西周史》《汉代农业》《万古江河》等,既以严谨考证奠定学术典范,又以通俗笔触阐释文明历程,其中《万古江河》被誉为 “中国人的文化传记”。作为胡适弟子、王小波导师,许倬云治学横跨中西,晚年通过《十三邀》访谈引发公众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强调 “为普通人写史” 的人文关怀。他的学术生涯贯穿七十年,以 “大历史” 视野重构中国文明叙事,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被评价为 “修己安人、体大慎微的儒学典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3 0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