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关于读书的思考

已有 1126 次阅读 2025-8-16 09:54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是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因工作需要及自我提升的需要,相对来说,与书打交道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新业态环境下,遇到的困惑越来越多。我试图弄明白一些,这样或许有助于知己知彼,争取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利用好,更好地读书。

       人们需要知识,需要在文献海洋中获取自己真正需要的文献。过去有一种算法,说明读者本身能够承受来自外界情报的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假如一个人每天读完100页书,结果一年能读平均300页左右中等篇幅的书120本,50年只能读6000册。这与整个出版总量相比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数字。一页书的字数多寡不一,假如一页书有31行,每行约有29个字,一页大约有900字;据悉“大32开(14.5cm×21cm)版面字数:约850字/页 实际字数:约620字/页 经典文学和学术著作常用此开本,兼顾阅读舒适性与内容承载量。”“​正16开(18.5cm×26cm)​版面字数:约1400字/页 实际字数:约1100字/页 常见于教材、工具书,适合需要高频查阅的场景。”折中处理,按一页1000字估算。每天读10万字,一年能读平均30万字篇幅的书120本,50年只能读6000本,18亿字。假如按每小时1万字阅读速度,每天读10小时书是很辛苦的,且大多数人不大可能有这么多时间花在读书上边。

       普通人的阅读速度受文本难度、阅读目的、个人习惯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但通常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成年普通人日常阅读速度约为每小时10,000-15,000字(泛读),但需根据具体场景调整预期。泛读/快速浏览:速度可达每小时15,000-18,000字(每分钟250-300字),适用于新闻、小说等轻松内容。精读/理解性阅读:速度降至每小时6,000-12,000字(每分钟100-200字),适用于学术文章、技术文档等需要深度理解的内容。个体差异:成年人平均速度为每分钟200-300字,经过训练可提升至每分钟500-700字。儿童或非母语者速度可能低至每分钟100字以下。

       近几天我读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是一本35万字的电子书。前前后后花了不少时间,经历过眼睛不适、屁股不适、腰背不适,还经历过“昏昏欲睡”……其中有一天,我日行一万步的计划,只走了9000步。完成日行一万步的体育锻炼大约需要两小时,加上身体本身属于“亚健康”状态——因种牙一颗,脸肿了几天,连续吃消炎药。拥有这样的读书时光是比较奢侈的,我希望善待光阴,出发点是好的,但明显感受到力不从心。

        真的是学无止境。想读的书真不少。这些年自身收藏的书估计不下2000册,且有一定比例是单册超过30万字的。但凡我自身收藏的书,尽可能更充分善待,想来容易做来难,所做所为远远不够。当下,图书的获取相对越来越方便,仅仅是近半个月,我获取了25本电子书,我获取她,多半是因为想读,每本或多或少需要花点功夫。《万古江河》是花时间最多的一本。

       随着生成式AI的不断迭代、升级,我新增了一重困惑。我是凡夫俗子。我读书的目的之一是期盼有产出(文字输出)。我的输出能力很弱,大约为每小时一千字。生成式AI,我实际测试过数种,或长或短的提示词,秒答千言甚至数千言。生成内容有的质量是很高的,远远超出我自身的水平。不足之处也是有的,我自身生成的(或者说原创的)同样会有不足之处。毋庸讳言,自身所知非常有限,许多领域为自身的知识盲区,生成式AI给我的反馈,很大比例,我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自身已发现有些内容是似是而非的、错误的。

       读书本就是场与时间、精力的持久战,有限的阅读量与无尽的知识海洋永远存在张力。身体的疲惫、AI 的冲击,更让这场跋涉添了几分复杂。但或许不必焦虑 —— 比起数量的堆砌,深度的思考、与文字的共鸣才是读书的真义。在信息洪流与技术浪潮中,守住沉潜的耐心,在每本读过的书里留下自己的印记,在 AI 的辅助下辨别真伪、沉淀思考,便不算辜负光阴。毕竟,读书的终极意义,重在读书过程中的点滴成长与日益丰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7891.html

上一篇:纵马鸣弓 封狼居胥——中国武举制度专题展
下一篇:湖坪村青宫侍讲牌坊考释
收藏 IP: 180.127.177.*| 热度|

16 刘进平 郑永军 宁利中 吕健 王成玉 王涛 孔玲 范振英 钟炳 崔锦华 胡泽春 武夷山 叶春浓 孙颉 周忠浩 钟定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9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