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谋按:2025年8月18日,圕人堂成员“徐徐清风“三联书店副总编冯金红《数智化时代“读书人”正在快速消失》分享进群,引发部分圕人的关注与思考。本文借助生成式AI“豆包”,进一步阐述该文对图书馆的影响。
冯金红总编表达的观点,是出版人视角。图书馆与出版联系密切。图书馆与出版存在深度协同的共生关系。出版为图书馆提供核心馆藏资源,出版社生产的书籍、期刊、数字文献等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物质基础,没有出版业的内容产出,图书馆便失去存在根基。反过来,图书馆是出版成果的重要传播与反馈渠道。图书馆的采购需求引导出版方向,热门馆藏数据为出版社选题策划提供参考;其读者借阅反馈、学术资源利用情况也助力出版内容优化。二者共同承担文化传承使命:出版将知识转化为文献形态,图书馆通过保存、整理、推广这些文献,让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和延续,形成 “创作 - 出版 - 收藏 - 传播” 的完整文化链条。当前的变革,出版领域懵圈了,图书馆领域同样被牵动了。
冯金红在《数智化时代 “读书人” 正在快速消失》中对传统阅读式微的论断,揭示了图书馆在技术洪流中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但同时也为其转型提供了思考框架。这一趋势对图书馆的影响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1 传统服务模式的解构与重构
冯金红指出,Z 世代日均屏幕阅读时长 6.2 小时,纸质书消费下降 31%,这直接冲击图书馆的传统借阅业务。高校图书馆首当其冲:浙江某高校生均年借阅量从 7 册降至 3 册以下,青岛大学借阅量仅为十年前的 10%。这种变化倒逼图书馆重构资源体系 —— 孝感市图书馆 2024 年数据显示,市民呈现 “忙时刷电子书、闲时读纸质书” 的混合阅读模式,文学类纸质书与社科类电子书形成互补。图书馆需在纸质书 “文化奢侈品” 定位与数字资源 “全民基础设施” 属性间找到平衡,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通过 “采编图灵” 系统实现新书 10 分钟上架,将纸质书的 “仪式感” 与数字资源的 “即时性” 结合。
2 深度阅读的守护者角色强化
面对碎片化阅读导致的专注力退化,图书馆正成为深度阅读的 “最后堡垒”。冯金红强调《伊利亚特》式整本书阅读的不可替代性,而图书馆通过创新活动回应这一需求:湖北经济学院举办 “典籍与文物对话” 系列活动,将《诗经》诵读与文物拼图结合,使经典阅读从 “被动接受” 转为 “沉浸式体验”;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四类型荐读书目,并邀请学者参与读书会,推动人文经典的圈层传播。这种 “场景再造” 策略,既延续了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功能,又通过技术手段(如 AR 古籍修复体验)吸引年轻群体,使深度阅读从 “小众坚守” 转向 “大众参与”。
3 数智化转型的双重挑战与机遇
冯金红提到出版业向 “IP 全产业链开发” 转型,这要求图书馆重新定义与出版社的关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与三联书店等 8 家出版社建立单采合作,优先获取学术新书并开设 “绿色通道” 展阅,这种直接对接出版源头的模式,既能缓解纸质书印量萎缩的冲击,又能通过数据反哺出版社选题。同时,图书馆自身的技术升级正在重塑服务范式:温州市图书馆引入人工智能实现自然语言检索、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导览,使资源利用率提升 40%;合肥市中心图书馆通过 “双延服务” 和 24 小时自习室,9 个月吸引百万读者,证明物理空间仍是数字时代的 “精神锚点”。
4 数字鸿沟的弥合者使命凸显
冯金红未充分展开的是,图书馆在技术变革中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职能。针对老年群体数字素养不足的问题,孝感市图书馆开设 “懒人听书” 专区,老年用户访问量达 36.3 万次,并走进老年大学教授数字资源使用;高校图书馆则通过分层课程,帮助学生从 “信息消费者” 转变为 “数字公民”,如安庆师范大学开设 DeepSeek 技术解析、AI 通识等课程,覆盖 2000 余人次。这种 “技术普惠” 实践,使图书馆成为数智化时代 “包容性发展” 的关键枢纽。
5 文化权力结构的再平衡
冯金红提到 “数据库动物” 现象,指出算法推荐可能加剧信息茧房。图书馆的价值恰在于打破这种权力垄断:湖北经济学院 “换客会” 通过书籍交换构建知识共享网络,打破算法推荐的同质化;安庆师范大学 “哪吒伴读・墨韵书香” 表情包设计大赛,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青年亚文化表达,这种 “自下而上” 的内容生产,使图书馆从 “知识仓库” 转变为 “文化策源地”。更重要的是,图书馆通过保存地方文献、开发非遗数据库等举措,正在重构被平台资本稀释的文化多样性。
冯金红的警示如同 “文化预警器”,促使图书馆反思其存在根基。当纸质书从 “大众消费品” 变为 “文化记忆装置”,图书馆需以 “数字人文实验室”“社区智慧中心”“知识策展平台” 等新身份,在技术洪流中锚定文化价值。正如温州市图书馆通过 AI 技术实现 “人 - 机 - 信” 融合,图书馆的未来不在于对抗技术,而在于重新定义 “阅读” 的本质 —— 它不仅是文字解码,更是思维训练、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的综合体验。这种转型,或许能让图书馆在数智化时代成为真正的 “文明灯塔”。
延伸阅读:
冯金红(三联书店副总编).“我们这一代人,终究没能守住纸质书“.https://mp.weixin.qq.com/s/GTK5RGgqDl8Ha0HCEVWytQ
本文为“重新想象:中国文艺寻找中国方向”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作者冯金红(三联书店副总编)从美国《大西洋月刊》的一篇调查文章谈起,文中提到,即使是精英大学生,如今也难以读完一本书。TikTok、Instagram 和 YouTube 等碎片化娱乐方式彻底改变了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书籍逐渐退化为"黑胶唱片"般的过时文化符号。这种现象并非美国独有,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成年国民日均纸质书阅读时间仅为24分钟,而手机浏览时长高达108分钟。出版业的寒冬更是雪上加霜,图书印数断崖式下跌,精品书加印率大幅降低,传统出版业被迫向"数智化融合"转型。冯金红进一步指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技术、资本和文化形态的巨变。互联网的普及让文字逐渐让位于音频、视频和游戏,新一代人成为"数据库动物",沉浸于碎片化信息流中。传统的深度阅读所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同理心和精神滋养,正在被即时满足的浅层娱乐所取代。然而,书籍承载的不仅是知识,从《伊利亚特》到《论语》、从杜甫到鲁迅,经典阅读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而它的式微可能意味着文化传承的断裂。文章末尾,冯金红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既对现状感到忧心,又对文字阅读的未来抱有一丝希望。她呼吁国家和社会重视阅读危机,重新思考如何在数智化时代守护这一"钻石般珍贵"的人类文明基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2 0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