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与冷板凳
——陆家羲、张益唐和韦东奕
高考日,韦东奕开了个账号,说一句话,就有了上两千多万粉丝。甚至有人在韦东奕吃饭的时候也去蹭热度,傍着韦东奕拍照片,全然不顾打扰别人正常的生活。连韦东奕的牙也要北大官方出面说明,好像全国人们都在关注韦东奕的健康,只有北大不关心似的。又好像韦东奕已经像当年的陈景润一样健康岌岌可危了似的。甚至王虹讲学,主角俨然不是王虹本人,大众关注热点也不是她的交流内容,主角和热点都变成了韦东奕。网上一会儿是韦东奕出席了王虹的讲座,坐在前排;一会儿是韦东奕提前退场,似乎对王虹的讲座不感兴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韦东奕已经封了神,被称为“韦神”。
我数学不好,以我的水平,理解不了当今数学的前沿,所以不知道这韦神有什么成果,只知道他是学霸。这学霸的称号得自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已经多年霸榜了,可这霸榜的学霸们究竟有多少人成了数学家或科研工作者?更不用说一流的数学家了。所以,因为竞赛而成了热点,甚至封神,绝对是对科学研究的误解。
上学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那些不畏劳苦攀登着的人,因为是走在陡峭山路上,远离闹市,所以根本上赶不上热点。但他们挑战的是难题,是最有勇气的,他们才是最需要关注与支持的。今天看了一段张益唐夫人孙雅玲的视频,对此感受尤深。
孙雅玲曾因张益唐没有论文谋不到正式教职而不平,劝张益唐写点论文,哪怕是写两篇小论文呢。可张益唐说:我要写就写大的。张益唐,一个让诸多北大同学钦佩的才子,到了美国,七年拿不下博士学位,拿到学位又因为与导师的意见不同拿不到导师的推荐信,以至于到超市打零工,却始终保持着对数学的热爱,关注的是大问题。问题不解决他宁愿不发表,也拒绝灌水的论文,正是“板凳不怕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典范。这种执着,这种对所热爱的事业的坚持,这种宁愿打零工也不合流俗、拒绝苟且的坚持,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由张益唐我还想到了陆家羲。从十五岁起,他作过上海五金店的学徒、哈尔滨电机厂的统计员,还是哈尔滨市二等防洪模范,他始终为衣食奔波,并尽职尽责。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科学的热爱,在22岁时放弃每月64元的高工资,考上了吉林师范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成了一个物理老师。因为没有搞物理的实验条件,他选择了以数学为研究方向,一边教物理,一边研究数学,甚至还要一边挨批斗,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数学的研究。这可不是仅仅能够坐住冷板凳的问题了,而是要不断排除干扰的更困难的问题。没有执着与热爱,他是断然不能坚持下来的。
张益唐可以说是找到了一个好环境,虽然甚少有人理解(他的同学还是钦佩和理解他的,帮他找临时教职),可也没人打扰,只要耐得住寂寞,就可以从事自己心爱的研究。陆家羲的环境远不如张益唐,不仅没人理解,还要一直提防不知何时扣下来的“白专道路”的帽子。可他们都有幸运的一面,都得到了妻子的鼎力支持。张益唐48岁上和孙雅玲结婚。孙雅玲在视频里说,他就这么点爱好,你让他换个工作,他老了会后悔的,就让他作自己的事儿吧。一个妻子,找一个外表窝囊的丈夫,不抱怨丈夫选择的寂寞生活,灌醉丈夫让丈夫吐露心曲,给丈夫解压,在当今社会几人能做得到?陆家羲37岁上和医生张淑琴结婚,张淑琴主动承担起大部分家务,为丈夫创造一个安静环境。她当然不懂陆家羲的什么“寇克满女生问题”,但她相信丈夫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还一有机会就和别人讲丈夫的科研工作(都是业余的科研呀),争取同事和亲友们的理解和支持。两个不懂数学的女性,给了两个坐着冷板凳的数学家最大的支持。或许有人认为两个妻子的爱是盲目的,因为他们并不见得理解丈夫工作的意义。可这种盲目同样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我觉得她们虽然对数学盲目,但她们理解丈夫的才华,相信丈夫工作的意义。正像我同样理解不了两个数学家的工作,但并不妨碍我对他们工作态度和成果的钦佩。
陆家羲出生于1935年,1961年大学毕业。张益唐出生于1955年,1982年大学毕业。韦东奕出生于1991年,2014年大学毕业。他们上大学的年代,恰好是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开始、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的三个时代。陆家羲因工作条件恶劣,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张益唐赶上了开放的机会,找到了一个可以隐居的环境,终于板凳坐穿。韦东奕则早早地得到了关注,成了热点,或许不用坐冷板凳了。时代还是一直在进步的。
顺便说一下,此文当然不是要贬低韦东奕,但我觉得韦东奕封神显然过早。韦东奕本人也非常怕封神,怕干扰。我们对科学家的关注,还是多关心他们的奋斗精神、研究成果,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即使不能提供帮助,至少也不要成为他们的干扰。科学家的精神、科学家的成果当然需要宣传,但一定不要把科学家搞成娱乐明星。
韦东奕封神,和科研无关,只和流量有关。但愿他还能冷一点,有冷板凳可坐,并终有一天把板凳坐穿。
20250630写改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5 0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