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青春期?通过我自己以及下一代的青春期表现,我认为青春期是通过对父辈以及社会传统思维的叛逆,来实现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非凡。
小时候,父母的形象就是大山,是安全的避风港,是绝对指令的发布者。当自己的思想开化并觉醒时,会发现父母这个靠山并没有小时候印象中那么绝对牢靠。这个道理放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样可以类比。
原始社会人们用神灵概念对世界懵懵懂懂地解读,可类比个人的幼儿园时代。轴心时代人类思想基础的建立,在朴素的科学认知的情况下,梳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思想走入了小学,思想发展开始步入正轨。这些基本原理就如同“1+1=2”这种规则一样,定义了人类思想的基本规则。人类的后续思想,无论多么复杂,也要从这些规则导出。乃至于我们至今读《道德经》都警惊诧于古人思想思维包容性和自洽性,后人再怎么思考好像都跳不出其思想范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概念逐渐完善,虽然脱胎于哲学,但是变成和哲学几乎平起平坐的时代主角。通过逐级迭代,人类构建了科学的知识体系。人类的思想达到中学阶段,门类齐全。
中学生最大的特征是什么?是要经历青春期的思想解放与叛逆,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模式。即便是要继承权威的思想,也需要经历过思想涅槃后,才能真正体会。
对于人类整体的思想表现就在于进入20世纪前后兴起的虚无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尼采那句“上帝死了”。虚无主义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汇,其内涵覆盖了很多方面,在尼采的著作中也是把这些具体内涵混用。尼采的作品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常常把身体的衰败与病态和虚无之一的无意义链接在一起。我们已知,尼采的身体和精神最后处于崩溃状态。我们很难排除身体健康的衰败对尼采产生的重大影响。
我们会即刻产生两个相关问题。如果人类通过“虚无主义”来体现其青春期对自己过去几千年思想的叛逆情节,为什么偏偏会出现在最近两个世纪?人类的精神青春期过后会进入什么样的状态?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物质的极大丰富,为个人的思维觉醒提供了物质基础。以前的人类思维主体上为“人”的精神服务。个人意愿服从于人类整体精神。而进入工业化革命之后,“个人”精神的觉醒逐步丰富了人类的精神谱系。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人已经为个人制定了很多精神模板。但是其本质还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整体,而非个人精神的真正解放。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迷惘,人类慢慢度过了精神青春期,叛逆精神逐渐回归。之前对世界意义的全盘否定,以及在这种思潮之下出现的极端个人精神主义也慢慢褪色,人类的精神家园慢慢又趋于平稳。回头一看,20世纪初虚无主义带来的那种思维惊恐已经不再那么吸引眼球。时间可以治愈一切焦虑,包括人类整体。世界依旧在运转,人类文明体系依然按照自己的规则向前发展。
应该说,目前人类变得更加务实,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精神青春期。人类的精神社会要往何处去?
我们需要重新来思考个人情形。青春期叛逆对个人来讲至关重要。通过这个过程,促使孩子重塑自我。当孩子逐渐度过青春期后,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塑造了与父母的关系。孩子进入青年人阶段,不再把父母当作完全的后盾,但是需要和父母和解,需要认识到父母前期资源投入的作用。会意识到,无论自己要多么的独立,和父母建立的思维联系其实无法分开。可以说,通过一次思维的叛逆,真正理解了父母的伟大。
人类思维其实也是如此。我们逐渐会发现,人类在几千年里建立的思维模型具有稳固的一面,影响并塑造着新一代人类。后人无法全面拜托前人的思维基础,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和解。这个思维传承过程其实就是部分让渡自己思维独立性的过程。人类通过一次精神青春期的叛逆,通过深度思考人类社会于精神的无意义,才恰恰能发现人类意义的所在。这种观点在弗里德里希.戈加藤以及海德格尔的“焦虑的启示力量”声明中得以体现。这种否定之否定的思维逻辑,恰恰是人类思维遍历过程的一种体现。否极泰来,一种否定思维的极致就是下一轮肯定思维的开始。世界的真相可能就是这种正反两方面的叠加。形而上学与科学、世界有意义与无意义,都符合这种规律。要想认清楚形而上学,必须先用科学把有幸世界了解清楚。为了这个目标,科学才快速发展。要想理解世界运转的意义,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世界无意义的一方面。只有把无意义的本质了解清楚,解开这层面纱,才能露出有意义的真容。
和其他动物不同,人类有信仰传承。靠信仰而结合成一个社会群体,通过整体发展达到节能状态。思考是一种奢侈品,其实非常耗费能量。如果社会中所有人都具有独立思维,社会缺乏一个整体建制的思维模型,这个社会就会因为太过耗能而崩塌。
未来社会的构建依旧如此,这个模式没有改变,人类社会的集体信仰模式就不会改变。个人成熟之后需要与父母和解,人类思想成熟之后需要和人类传统思维模型和解,达到一种独立的新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平衡模式,让社会在平稳中过渡和成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 1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