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tunshanr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tunshanren

博文

参加《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创刊 40 周年暨中国科学院大学建校 40 周年学术座谈会

已有 516 次阅读 2025-5-16 19:2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

4915c4d045dd3cc2fab20b1ac5ca6166_4D2CBA4FBB527A71B9F01448092_473FBEE8_3C3F1.png

        在学术研究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学术盛会于 2018 年 9 月 22 日 - 23 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本人受邀参加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创刊 40 周年暨中国科学院大学建校 40 周年学术座谈会,此次座谈会汇聚了众多学界精英,共同探讨学术发展的前沿问题与未来方向。

       9 月 22 日上午,会议在充满学术氛围的玉泉路国科大校区拉开帷幕。这一时刻,仿佛为学术交流搭建起了一座璀璨的桥梁,吸引着来自各方的目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亲临现场,他的到来无疑为此次会议增添了熠熠光彩。杨振宁院士凭借其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深厚造诣,在发言中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分享了自己对科学研究与哲学思考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他以自身丰富的科研经历为切入点,阐述了自然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哲学思维如何为其提供方向指引和理论支撑,引发了与会者对于科学与哲学交融的深入思考。

59abbdbd42f2b826a53947b645053c35_BCBB1136E363BD47E83758B46A7_8DB89D54_347D0.png

       与此同时,郑必坚、范岱年、邱仁宗、刘大椿、胡冀燕、胡志强等著名学者也先后登上发言台。郑必坚先生从宏观的学术发展战略角度,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术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与会者打开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范岱年先生凭借对学术史的深入研究,回顾了自然辩证法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其重要的历史节点和关键理论突破,让大家对学科的发展脉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邱仁宗先生聚焦于自然辩证法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结合当下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如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深入分析了其中蕴含的伦理挑战和哲学思考,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刘大椿先生则从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观点,鼓励学者们在研究中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胡冀燕和胡志强两位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为此次会议注入了丰富多样的学术元素。

        22 日下午至 23 日上午,会议移师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继续进行。在这片宁静而充满智慧气息的校园中,学术交流的热情愈发高涨。 本人为此次会议上带来了精彩的《1979 - 2015 年 <自然辩证法通讯> 杂志的科学计量学研究》大会发言。本人以科学计量学为有力工具,对《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在研究过程中, 运用了大量详实的数据,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精心绘制出了该杂志历年发展的多幅大数据图。这些大数据图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学术画卷,清晰地展现了杂志在不同时期的载文量、作者分布、研究热点变迁等重要信息。

        

c06f374daa290e63c13b61141026b97d_1D2FE9A491F064B073600E8D0C3_08C7B3F8_4E82C.png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剖析, 本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指出《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在过去的 40 年里,始终坚守学术阵地,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学术成果,在推动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刊发的许多文章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引领了学术研究的方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术人才。然而, 本人也客观地分析了杂志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如在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国际学术前沿的接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本人的发言凭借其新颖的研究视角、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深刻的研究结论,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在发言后的讨论环节,众多学者纷纷围绕他的研究内容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大家对科学计量学在学术期刊研究中的应用表示高度认可,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同时,学者们也对《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此次学术座谈会不仅是对《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 40 年发展历程的一次全面回顾与总结,也是对中国科学院大学 40 年办学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它为学术界搭建了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融合。张勇刚博士在此次会议上的精彩表现,不仅展示了我校教师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和创新能力,也为我校与国内顶尖学术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未来的学术研究道路上,我校教师将继续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更多的学术舞台上展现风采,为推动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1802-1485980.html

上一篇:爱的接力棒
下一篇:[转载]庐江县建置始于何年?(转)
收藏 IP: 183.254.111.*| 热度|

3 刘进平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0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