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95岁画家杨先让对白居易《花非花》的理解

已有 412 次阅读 2025-5-4 08:41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95岁画家杨先让对白居易《花非花》的理解 

 武夷山

      95岁高龄的老画家杨先让先生在202553日的《北京晚报》发表文章,谈他对白居易《花非花》诗的理解。这四句诗是: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杨先生写道:

    千百年来,《花非花》成了一个神奇又美妙的谜题。或许白居易本就不想留下任何线索和提示,刻意留白,任凭后人想象。

  最近,我借来马玮主编的《白居易诗歌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对这首诗,他只分析了前两句与后两句所咏事物的虚无、短暂之内涵相吻合,还说梦虽美好却稍纵即逝,云霞虽美好却易幻灭,评论白居易营造的境界含蓄、朦胧、优美,在诗中不言本体,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而王清淮的《唐诗掠影》(人民出版社出版)也难解这首诗具体所指及创作背景,只称其为“动人心弦的无迹‘灵感’”。如上表述,都无法解开我的疑问。根据古典文学专家王汝弼先生的推测,这首诗应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至唐文宗宝历二年(826),即白居易卸任苏州刺史的这段时间。王先生还认为其诗隐咏官妓,意在表现一种含蓄、朦胧、优美的意境而已。隐咏官妓之说缺乏实证,更像捕风捉影,很难说服我。

为此,我想谈谈自己对这首多年不忘且爱读、爱唱的《花非花》的浅见。

 他接着说:20世纪70年代,他曾在河北磁县农村参加劳动。

 一年冬天,可能是因为水汽大、雾气重、天严寒,忽有一两日出现冰花的景观(说“冰花”而不说“雾凇”“冰挂”,是因为有“花”,好与“花非花”相呼应),尤其是树上,挂满了冰花。万物银装素裹,竟一夜形成,天亮后又渐渐消失。我意识到这就是《花非花》所咏的物象。

那么,先说说冰花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多出现于黄河以北的地区,在东北地区尤为常见。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湖丰满大坝的下游沿岸天气寒冷,与水电站流出的温暖江水形成三十摄氏度的巨大温差,最易形成冰花的现象,且能维持一两个月。黄河流域的冰花现象,多数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南方的冰花现象则集中于海拔较高的山区,在静稳天气下,气温急剧降低且水汽较为充足的特定环境中形成。

具体到《花非花》所指,我认为是发生在黄河流域的冰花现象,夜间生成,天亮后渐渐消失。江南地区鲜见冰花现象,谈不上“花非花,雾非雾”;东北地区的冰花现象是长久存在的,不大能“夜半来,天明去”,思来想去,只有黄河流域最符合。

大历七年(772),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会昌六年(846)病逝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他这一生纵横南北,经历丰富,却没到过东北;他存世的诗作有近三千首,可称“高产”,而且涉猎广泛,属于见物有感的天才。据此推测,他生前应当见过冰花,以他对美的执着追求,是绝不会放过,理当吟咏的。不妨请观赏过冰花现象的读者朋友,对照《花非花》,看看我说的对否?《花非花》应当是白居易根据自己见到的冰花现象创作出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磁县……偶遇的美丽、朦胧的晶莹世界,即为明证。

世人多认为《花非花》是朦胧诗,在我看来,其实这首诗一点儿也不朦胧,它写实得很。

几十年来求解,自然希望得出个结论,就让我把话说明白了吧:白居易出了一道谜题,让后人慢慢猜,多数人或是没见过黄河流域的冰花,或是没读过《花非花》,所以这道谜题一直是个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黄河流域的冰花,又想着去解谜,就这么猜出来了。冰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悄然来去无影踪。可亲、可爱的大诗人白居易,我说的对吗? 

 博主:  相传王安石曾作《残菊》诗云:“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苏东坡读后质疑菊花凋谢时花瓣通常枯萎枝头而非飘落,认为此句违背自然常理,续诗调侃:“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东坡贬谪黄州,亲眼目睹当地菊花经风雨后花瓣确实散落满地的景象,方知自己见识局限,王安石诗句实为写实。

  杨先让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是亲眼所见景象帮助我们理解诗文的又一例子吧。

  据百度百科, 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省牟平,画家,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

当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有一篇介绍杨先生的文章“艺术名家:他是徐悲鸿最得意的门生,如今95岁还在抢救民间艺术”,非常好,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2250608376278018&wfr=spider&for=pc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84420.html

上一篇:对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看法——日记摘抄1093
下一篇:博文细分类:科学杂谈2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11 葛及 林明德 刘立 郑永军 尤明庆 刘进平 王涛 钟炳 王安良 周忠浩 钟茂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5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