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mn-1295 一阳生 : 正确认识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
【编者按。下面是一阳生先生的评论文章。是对薛问天先生的《Zmn-1289》文章的评论。现在发布如下,供网友们共享。请大家关注并积极评论。另外本《专栏》重申,这里纯属学术讨论,所有发布的各种意见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专栏》编辑部的见。《专栏》中有些文章发扬了啄木鸟精神,对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言论进行了说理的批评。但请大家注意,也有些有严重错误的文章在这里发布,就是为了引起和得到广大网友们的评论。不要以为在这里发布的文章都是正确无误的。】
文老师,我下面的文章请求发表在啄木鸟专栏,期待薛老师和所有老师的批评。
正确认识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
一阳生
一、正确认识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
1、正确认识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
薛老师说蕴含命题p→q的基本特征是:p→q的真假值由其两个分命题p和q的真假值所决定。即p真q真p→q真,p真q假p→q假,p假q真p→q真,p假q假p→q真。
我说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是:蕴含命题p→q中p是判断q真值过程阶段所必须的背景知识。即蕴含命题p→q的基本特征说的是其两个分命题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
薛老师说:“原来是一阳生根本就不同意形式逻辑的规定,他反对【把[前提假则蕴含命题为真]作为一种规定】,认为这是【毫无理由的】。显然,这是一阳生先生的错误,是他根本就是在反对形式逻辑的正式规定。要知道我们现在是在正确的理解形式逻辑的规定,你要是反对形式逻辑,那就要事先明确说明,另当别论了!请问一阳生先生,请你明确回答。你是否反对形式逻辑中,真值表中[前提假则蕴含命题为真]的规定,”
薛老师歪曲了我本义,蕴含命题的真值定义或真值表,在我看来,不是一种形式逻辑的毫无理由的规定,而是应被阐述清楚为什么被如此规定,应是有理由的规定。我的文章就是告诉读者通过[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重要特征以及判断蕴含命题真值的参照标准]联合作用产生了蕴含命题的真值定义和真值表。
薛老师把蕴含命题的真值定义和真值表当成是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和毫无理由的规定。这是犯大错而不自知。
我在上篇文章中说的很清楚:逻辑上要先对本体有所认识,然后才能依据本体知识解释其属性。[蕴含命题]是本体存在,[蕴含命题的真值]是蕴含命题的属性。我期待薛老师的反驳,令人失望的是薛老师避而不答,希望薛老师不要再次令人失望。
薛老师要分清【命题】和【命题的真值】是不同的概念,如同【集合】和【集合的基数】是不同的概念。集合的基本特征是其内涵和外延,即集合由其元素完全决定,元素互不属于对方集合则集合不同。薛老师应承认【集合】的基本特征不可能是【集合的基数和基数的性质】,也不可能是集合的其他属性。类似的命题的基本特征,只能是关于命题本身绝对不可能是关于命题真值的性质。
2、薛老师玩概念游戏,先否定【判断】是操作性的行为,继而把【判断】做为【结论】看待。
薛老师说:“一阳生所说的【判断过程的表述能够体现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是不确切的。在逻辑中一般指的都是【推理】过程,不是【判断】过程。”
既然薛老师认为,称呼为【判断】过程或【证明】过程不确切,那就依照薛老师的意愿,改为称呼【推理】过程。这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薛老师说:“但是要知道推理过程的完成,並未完成判断。只指在部分情况下能完成判断,当前提为真时,可知结论为真,但前提不真时,你並不知道结论是否为真,可能为真也可能不为真。”
推理一般指有效推理,即前提为真(可假设前提为真)的推理,前提不为真的推理无法执行。根据前提条件的多少和是否充分,未必能够得出精确的结论。因此【不知道结论是否为真,可能为真也可能不为真。】本身就是与相应前提条件匹配的推理结论,都得出推理结论了当然是完成了判断。但既然薛老师执着于把[得出推理结论的确切真假值]称之为【判断】。那我们就依照薛老师的意愿,因为前提条件不足够,所以并没有完成判断。
薛老师说:“另外说到依赖性,说A依赖于B,必须是A当且仅当B,才能说是A依赖于B。即A和B必须是必要性和充分都满足时才能这么说。”
薛老师居然认为【依赖】的含义是相互依赖,即如果A依赖于B,则B也必然依赖于A。这实在是出乎意料,建议薛老师去翻翻词典了解【依赖】的含义。
薛老师说:“在p→q为真的情况下。【p为真】是【q为真】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即q为真不一定保证p为真。同时还要认清【知p的真假值】既不是【知q的真假值】完全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完全的必要条件。因为【知p的真假值】,只是知p为真时才知q为真,在知p为假时,不知q的真假。当【知q的真假值】时,只有在知q为假时,p一定为假,在知q为真时,不知p的真假。所以说【q的真值判断依赖于p】,是不对的。”
薛老师自造了所谓【完全的充分条件】和【完全的必要条件】概念,数学中没有这样的概念。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足以表达相关含义。
首先薛老师承认了【在判断q真值的过程阶段,p是必要的背景知识,但未必是充分的。】这句话。这句话就是说,在推理q的真值过程中,要必然的使用到p,不管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是作为[p为真]还是[p为假]在使用,都必然使用到p。同样的我的【q的真值判断依赖于p】,是相同的含义,我为此解释了一遍又一遍,薛老师仍固执的把【判断】当成结论。既然如此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只提【在判断q真值的过程阶段,p是必要的背景知识,但未必是充分的。】这句话。而不提【q的真值判断依赖于p】这句话。
我不希望薛老师继续纠缠于第2小部份这些细枝末节,因为玩概念游戏并不能否定我。我希望薛老师认真仔细反驳第1小部份。
二、【前提真结论真,蕴含命题为真。】只是一种认知偏好和规定,并不能由某公理定理必然的推出!
薛老师说:“所以你说【我以【忽略同一律,假设p、q、¬p、¬q均为真。】为假设条件讨论问题。】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所以你这里的所有这些ⓐ、ⓑ、ⓒ、ⓓ、所谓【忽略同一律,假设p、q、¬p、¬q均为真。】全部都是在乱弹琴,不值一驳。”
我在文章中说的很清楚,我以【忽略同一律,假设p、q、¬p、¬q均为真。】为假设条件讨论问题。】是为了凸显蕴含命题的重要特征,使之更易被接受和被理解,是【暂时】的使用,不是从头到尾一直在使用。薛老师理解不了我的用意,问题不大。但故意说我在全篇文章乃至ⓐ、ⓑ、ⓒ、ⓓ中都处于该假设中,就不可取了!薛老师同样看出来了,我的ⓐ、ⓑ、ⓒ、ⓓ都是遵守同一律和分命题区分真假条件下的分析过程以及是在定义蕴含命题真值参照标准之前的分析过程。认真仔细反驳吧!我期待薛老师能说出言之有理的话来。
薛老师说:“有趣的是在ⓒ和ⓓ中又含糊地说,【如果依据被消灭】,这些冲突和不冲突关系将【不复存在】。没有说清在什么情况下这些依据能被消灭,这样的规定是相当混乱的。”
我说的非常清楚,【在定义蕴含命题真值的参照标准之前】,蕴含命题之间的关系遵守ⓐ、ⓑ、ⓒ、ⓓ的规律,此即蕴含命题的重要特征。薛老师要首先看懂ⓐ、ⓑ,然后再谈ⓒ、ⓓ。
我说【前提真结论真,蕴含命题为真。】只是一种认知偏好和规定,并不能由某公理定理必然的推出!我还说既然是规定,同样可以规定前提真结论假的蕴含命题或其他情况下的蕴含命题为真。这些规定对内都是相容的,对外都是可协调的。我期待薛老师的反驳,不要回避!说胡言乱语、主观臆想、完全错误都是无效反驳,要言之有物!
三、要学思结合,不能囫囵吞枣。
蕴含命题的真值定义或真值表当然简单。我问薛老师当p真q真时,凭什么和为什么¬p → q与¬p→¬q也都是真的。薛老师的回答是对照真值表查出来的。我对薛老师的回答失望至极!目前的薛老师排斥蕴含命题的重要特征和蕴含命题真值的参照标准。但不要紧不须操之过急,先从接受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开始,理解了基本特征,距离理解重要特征和参照标准就不远了。
【编者注。读者可点击頁面最上面的〖博文〗这个选項,来查找本《专栏》的其它文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3 1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