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犬病毒的感染及预防(台湾学者的综述论文)(5)
前记:
本博客的前一篇文章是《中国台湾地区狂犬病流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挑战》。如该文所述,台湾地区自1959年起,60多年来未出现人类狂犬病本地病例,成为狂犬病的非疫区。2013年在台湾首次发现野生动物狂犬病,但疫情只局限于山区,未扩散至都会地区。2016年,在台湾的东亚家蝠中还发现了一种尚未分类的新型狂犬病毒:台湾蝙蝠丽沙病毒(TWBLV)。总之,台湾地区在狂犬病的防控和研究方面还是有较高水平的。
现译介台湾的4位相关研究人员最近在国际专业杂志上联名发表的一篇综述论文(见文末的“原文信息”),可用于评估台湾目前对狂犬病的认知和研究水平。
狂犬病毒的感染及预防(台湾学者的综述论文)(5)
Inf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Rabies Viruses
2. 动物狂犬病预防用疫苗(2)
2.3 新型动物狂犬病疫苗的开发
动物狂犬病疫苗在控制狂犬病毒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已成为预防狂犬病的核心工具。随着疫苗技术的发展,当前动物狂犬病疫苗在免疫效能、安全性和生产效率等方面已有显著提升。然而,疫苗接种覆盖率及全球免疫策略仍需进一步推进。狂犬病的彻底消除,依赖于全球合作、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及有效控制策略的执行。随着生物技术与免疫学的进步,动物狂犬病疫苗的研究与生产方法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一些新型疫苗已被开发或正在研发中。
2.3.1 使用佐剂的灭活狂犬病疫苗
2023年,Yu等人使用一种稳定的双链RNA皮卡(PIKA)作为佐剂,该分子可激活Toll样受体3(TLR-3),以增强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应 [70]。研究发现,该PIKA狂犬病疫苗在无免疫球蛋白辅助的情况下,对中国流行的七种狂犬病病毒株感染的小鼠具有80%以上的保护效力 [70]。PIKA疫苗在接种5天后便诱导出比现有许可疫苗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并显著增加了抗原特异性IFN-γ分泌T细胞的数量,同时在注射部位提升了IL-1β、IL-6、CCL-2及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 [70]。通过在TLR3敲除小鼠中的实验验证了PIKA佐剂的作用机制,表明其功能依赖于TLR3通路 [70]。该研究显示,PIKA狂犬病疫苗具有作为高效疫苗的潜力。
2024年,Sokol等人评估了以重组沙门氏菌鞭毛蛋白为佐剂能否增强灭活狂犬病疫苗保护效力 [71]。他们在犬、猫专用的灭活疫苗“Rabikan(Shchelkovo-51毒株)”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佐剂进行动物试验 [71],并以未添加佐剂的疫苗作为对照。通过NIH效力测试,结果显示加佐剂疫苗的特异活性(48.69 IU/mL)远高于未加佐剂疫苗(3.75 IU/mL) [71]。表明重组鞭毛蛋白有望成为狂犬病疫苗中有效的佐剂。
同在2024年,Zhou等人开发了单针注射疫苗,以减少接种次数 [72]。他们首先设计了以狂犬病毒G蛋白为抗原的疫苗。然后利用可侵蚀的动态迭层薄膜实现G蛋白的多重脉冲式释放。研究显示,单针疫苗诱导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均优于传统多剂量疫苗 [72]。此外,他们采用香菇多糖(lentinan)作为佐剂设计了第二种单针疫苗,因为香菇多糖能够增强免疫反应,结果显示该疫苗诱导了更强的免疫应答和更优的病毒抑制效果 。
2.3.2 口服减毒活疫苗
2023年,Megawati等人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评估了第三代口服减毒活狂犬病疫苗(SPBN GASGAS毒株)在本地犬群中的免疫原性 [73]。犬只通过直接口服或摄食含疫苗囊袋的蛋味诱饵接受免疫。与肌肉注射灭活疫苗组及未接种对照组相比,口服接种组犬只血清抗体水平在接种后27–32天检测,发现三种接种方式的血清转化率相近(诱饵组88.9%、直接口服组94.1%、肌注组90.9%,对照组为0%) [73]。结果表明,该口服疫苗可在田间条件下诱导与注射疫苗相当的免疫反应,有望成为大规模流浪犬免疫项目中的重要工具。
2.3.3 基于mRNA的狂犬病疫苗
2022年,Li等人使用优化的mRNA疫苗构建体(LVRNA001),编码狂犬病毒G蛋白(RABV-G),并在小鼠与犬中评估了其免疫原性及保护效果 [74]。LVRNA001可诱导中和抗体生成及强烈的Th1型细胞免疫反应,并在挑战50倍半数致死量(LD50)狂犬病毒后保护小鼠与犬只 [74]。在小鼠中,14天的接种间隔诱导的抗体水平高于3天或7天间隔 [74]。在犬的暴露后免疫实验中,接受两剂25μg LVRNA001的犬只的存活率(100%)远高于传统灭活疫苗组(33.33%) [74]。表明LVRNA001能诱导强效保护性免疫反应,为狂犬病防控提供了新的mRNA疫苗策略。
2023年,Hellgren等人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使用两剂脂质纳米颗粒(LNP)包裹的非修饰型mRNA疫苗,编码狂犬病毒G蛋白(RABV-G),诱导了RABV-G特异性浆母细胞及T细胞在血液与骨髓中的生成 [46]。相比于两剂现有Rabipur®疫苗接种组,mRNA疫苗组动物体内的RABV-G特异性浆母细胞和T细胞水平更高 [46]。此外,mRNA疫苗产生的RABV-G结合抗体与中和抗体滴度均高于Rabipur®,且两种疫苗诱导的体细胞高突变及克隆多样性相似 [46]。更高的抗体滴度亦提高了对其他相关狂犬病病毒株的交叉中和能力 [46]。本研究表明,mRNA平台有望开发出广谱保护性的狂犬病疫苗。
(未完待续)
原文信息:
Chen, S.-J.; Rai, C.-I.; Wang, S.-C.; Chen, Y.-C. Inf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Rabies viruses. Microorganisms,2025,13, 380. https://www.mdpi.com/2076-2607/13/2/380.
相关博文:
中国台湾地区狂犬病流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挑战 2025-04-23
狂犬病毒的感染及预防(台湾学者的综述论文)(1) 2025-04-24
狂犬病毒的感染及预防(台湾学者的综述论文)(2) 2025-04-26
狂犬病毒的感染及预防(台湾学者的综述论文)(3) 2025-04-28
狂犬病毒的感染及预防(台湾学者的综述论文)(4) 2025-04-2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