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总是不理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导致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而美国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在一百年前的1925年,欧洲爆发科学大革命,当时的美国科学才刚刚起步。而到了1945年,科学中心就已经转移到了美国,欧洲凋零了。
美国的历史虽然漫长,但是他却不是一个适宜科学生长的地方。近代科学诞生于欧洲,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反复折腾。所以近代科学不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而是一个飘忽不定的灵魂。就好像一盆难养的花,需要苛刻的温度、水分、湿度等条件。
欧洲为什么特别适合科学这盆难养的花,一直都是学术界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很难获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科学就好像生命和时间一样,咋一看很熟悉,仔细想一想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科学转移到美国后,的确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这绝不仅仅是欧洲移民科学家的功劳,美国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到了1975年以后,美国科学的发展速度就开始减慢,直到现在开始消失。
政治可以有好有坏,经济也可以有好有坏,但是科学不行。如果科学不能持续的产出好的研究成果,就会被人舍弃。因为科学不是必需品,因为它花销巨大。
科学为什么会得到如此大的关注,以至于国家都会投入如此大的资金来发展它?因为它会带来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美国政府为什么在科学的投入持续减少,而最近特朗普政府甚至开始攻击美国科学界?
如果科学失效,那么它就不会有存在的意义。
科学家如果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持续的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如果只是一味的像今天的粒子物理学家一样,只会呼吁建立一个超级强大的粒子加速器,那么这不会招人喜欢的。
科学是独特之物,而美国科学界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一点。虽然直到今天美国科学看起来依然强大,但是已经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美国科学很显然没有超过一百年前的德国科学,甚至几乎没有在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上发挥太大的价值。
(1)二战后,美国政府征收了大量的德国支持纳粹的反动科学家,没有给予制裁,反而对于当时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奥本海默给予了制裁。这是极其让人震惊的事情。这件事情对整个美国科学界所产生的震撼和打击,我相信是难以描述的。这给美国科学家一个教训,就是你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在美国的政治家眼中,也就是一根毛。科学家为了科学可能会放弃一切,但是最后可能会一无所有。美国没有建立起保护科学家的真正有效的机制。
(2)美国对外的霸权主义,虽然维持了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世界霸主的位置,但是使得美国,终究没有成为科学之国。由于美国的历史上就不重视科学,也导致这个文化传统延续到了二战之后。科学并没有成为美国真正的核心,而只是从利益出发的权衡需要。并没有真正的对于科学的持续发展建立起关键的机制,有利于科学进步的机制。
(3)美国对内的保守主义,才是最根本的。科学有它发展的基本规律,虽然我们依然不是很清楚那个最恰当的点究竟在哪里。不是重视科学就可以的,反而可能不利于科学的进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显示了美国政府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关注,但是由于科学自身的封闭性,只关注眼前的实验数据,导致科学家其实看不到未来究竟在哪里,只会呼吁政府不断地给自己加钱。这最后导致双方的不理解,这是当下美国科学遭受特朗普政府制裁的根本原因。科学和政府之间,缺少彼此沟通的有效机制。
(4)按照道理来说,普通人对于科学家的印象应该是博学多才的超级人类,但是事实上绝大部分科学家只是从事非常狭窄研究的类似螺丝钉的存在。一个领域建立后,整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在盯着这个领域的权威来运作,所以科学是一台超级机器。科学只有在这些螺丝钉都运行良好的时候,才会进步。而让这台到处都是螺丝钉的机器疯狂运转的,不是国家资金的资助,而是科学天才。而奥本海默的案子,导致了真正的科学天才,达到爱因斯坦级别的,甚至差一些的,都难以真正的出现在美国的土地上。
(5)以美国物理学会为首的杂志,提高了文章收录的标准,一味追求正确,但是也导致了科学试错成本的疯狂提升。科学研究越来越难,当试错成本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科学研究只能停止。而造假,或者在老的问题上不断折腾,就会成为常态。而以美国的霸权主义所支撑起来的全球化,也使得全球的杂志标准都在提升。
(6)美国的教育最终摧毁了美国科学。美国对内的保守主义,使得美国人热衷于各种看起来好的东西,各种显示自己优越的东西。他们摒弃了制造业,摒弃了科学研究的基本信条,越来越多的有天赋的人都不愿意做科学研究,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科学研究的成本过高,而对人的要求更高。如果一个天才去金融界轻松就能赚个几千万,为什么要做科学研究呢?
(7)那些看起来好的教育都是毒药,毒害了美国年轻的一代人,也毒害了整个科学界。在美国科学界中,越来越少真正做研究的,而是沉迷于成功学的专家。忽悠成为了这个领域最重要的标配。看看那些美国的粒子物理学家的忽悠,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但是世界的其他人不是傻子,还看不出来是忽悠么?卡里科的故事,就告诉了我们,美国的科学界更多的是滥竽充数的骗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