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成仙得道,我是白骨成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寻找新物理学

博文

科学为什么在消失?我们需要在现实的科学研究中寻找答案

已有 814 次阅读 2025-4-20 10:37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过去五十年,物理学领域中的真正的重大突破屈指可数,和1975年之前的五十年,完全无法相比。当然,我们可以说前边的五十年是一个特殊时期。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科学已经不存在,那么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呢?

    我们不能在科普中,也不能在科学史或者科学哲学的书籍中,真正的理解科学。所有这些书籍可以给出一个大的轮廓,但是这几乎不是真实的。科学只有在现实的科学研究中才能找到答案。

    即使在今天,对于具体的科学研究,也几乎是一个黑箱。我们看到一个研究组,然后订购一些书籍和研究的实验设备,然后出来文章和其他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会受到各种资助,当然也有没有资助的,比我像我这样的。

    我之所以要想写一部自传,就是像揭示一个这样的黑箱究竟是什么。过去十年,从我读博士开始,我的命运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从一个末流本科院校的普通老师,开始转变为开启了两个未来方向的研究者,从后选择弱测量到基于热态的后选择弱测量,从IBM到SU3-IBM,这样的变化让我惊惧,也让我困惑。

    我确信这样的变化是真实的,虽然还没有获得同行的太多的认可,但是这已经不是很重要了。SU3-IBM的正确性是由实验来决定的,基于热态的后选择弱测量强调了热态是量子计量学的源,最近一些研究也开始揭示了同样的结果。SU3-IBM有望彻底改变核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并且帮助我们增进各种核物理相关问题的理解,以及增进核技术的应用。(核技术的实验成本过高,导致技术开发困难,原因是理论不够精确)基于热态的后选择弱测量将会开发出各种常温甚至高温的量子计量学仪器,甚至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

    在我的书中,大家会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在过去的五年中,所谓的同行评议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对于科学的研究,必须深入到科学研究的第一现场,而不是只在历史和文献中寻找灵感,这是荒谬而错误的。中国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者,应该深入到现实的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中,来理解科学。

    当前的中国科学在迅猛发展,发表Nature、Science已经稀松平常,甚至也会出现重大性的突破,这些都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者的乐土。国家也应该支持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技术的研究者,深入科学研究第一线,理解今天的科学究竟发生了什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科学开始消失,甚至已经消失。从当今的科学研究的流程中,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看到,支撑科学进步的多样性,是如何在国家基金、文章发表、小组研究模式等等中,最后减弱或者消失的。学术评价的低标准又是如何推动这些发生的。

    最近美国的科学发生了一些事情,我相信可能是好事情。世界科学的消亡是从美国科学的消亡开始的,这一点从卡里科的故事中就能清晰的看到。如果科学试错成本过高(美国物理学会就是一个例子),如果由权威来引导未来科学的发展(美国国家基金,以及斯莫林在他的书中所揭示的丑闻),那么多样性就必然消失,科学也就不会存在。美国已经成为科学的毒瘤,让科学换上了绝症。

    还有救么?我不知道。中国会成为拯救科学进步的乐土么?我希望是。我相信还有机会,因为未来二十年科学有可能依然会获得巨大的突破。但是如果这个机会消失了,那么可能就真的消失了。科学再一次出现,可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482672.html

上一篇:我是科学的信仰者,但是我并不盲目
下一篇:美国科学为什么消失了?
收藏 IP: 111.25.142.*| 热度|

20 许培扬 郑永军 孙南屏 刘进平 谢钢 雒运强 杨正瓴 崔锦华 陈绥阳 宁利中 高宏 杨学祥 钟炳 李志林 朱晓刚 朱林 史晓雷 钟定胜 展婷变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