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报纸上提及的生活中、实验室的事情,有科学 精选

已有 5546 次阅读 2025-2-13 19:09 |个人分类:读刊札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如今,一些都市报、晚报常常介绍生活中的事情,比如旧改、加装电梯、老年人受骗等等。到了夏季,这些都市报、晚报又会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曝光一些大排档扰民、市容卫生等问题。有的时候,报纸里面也会有科学、技术、医学。比如,一年一度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报道高校、研究所在高档次学术期刊发表的突破性成果;再比如,报道一些市民容易理解的通俗的新闻,比如克隆猴等等。最近,我看到几篇报道,里面有科学的知识在里面。

(一)

page_80211.jpg

2025年2月11日《新民晚报》第8版(“帮侬忙”版面)刊登记者的文章《足金挂坠放了2年 金兔缘何变“脏兔”》。文章说,消费者黄女士在某正规的金店买了足金的儿童挂坠,给小孩佩戴一个月后,一直放在原装盒子里,两年后发现金兔子表面有黑色。打电话给金店的工作人员,对方给出“氧化”“化学品污染”等说法,真相扑朔迷离。

这事儿反映到报社后,记者采访了相关的检验检测中心。据了解,首饰中金含量大于等于99%,就可以用“足金”来表示。由于金含量没有达到100%,首饰里会有别的杂质,“这些杂质可能会发生氧化或硫化反应,致使其主体上出现白色、红色、赭红色、紫色、黑色等,但这种颜色变化的面积很小,呈斑点状……当足金饰品因储存环境或气候变化等原因,与粉尘、硫、酸性物质等接触时,外表也可能出现‘长斑’‘生锈’或变色现象,这都是由于其内部或表面残留杂质(如银、铜、铁等元素)被氧化,而在足金首饰表面产生有色氧化层。”

经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这个足金的儿童挂坠的确是“足金”的,即整体表面的金含量大于99%,但在饰品表面变色的区域检测到微量的银,且银含量明显高于未变色区域。

那么,黄金首饰表面的银从何而来?据检验检测中心吴先生介绍,一种可能性是在电铸法工艺制作金首饰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蜡模,蜡模上需要涂上银的导电层,最终银导电层没有被酸洗干净。另一种可能是金首饰和银首饰混在一起放,摩擦后,部分银附着在金首饰的表面。

这篇给市民读者看的文章,就像是“探案故事”一样,刨根问底,让市民读者“长知识了”。

(二)

page_60211.jpg

2月11日《新民晚报》第6版(“申观察”版面)刊登记者的文章《如何遏制海狸鼠扩散风险?》。这篇文章讲了有人在上海郊区发现海狸鼠。这促使记者采访不同的人,了解海狸鼠为什么会出现在上海、海狸鼠造成的影响、如何防控海狸鼠。

文章有几个小标题——

1.     像巨型老鼠,不怕人  沪郊多地现海狸鼠踪迹

2.     曾作为皮毛兽引进繁殖  逃逸或弃养放生后繁殖

3.     啃食庄稼,天敌缺失  长期或影响生态平衡

4.     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多方协作是关键

文章末尾还给出“相关链接”,给大家科普什么是海狸鼠。

(三)

近期报刊上涉及科技的新闻报道、通俗文章有很多。

2月13日《中国青年报》第2版刊登新华社记者写的文章《你的声音被谁“偷”走了——AI声音滥用现象调查》。这篇文章和科技、生活都密切相关。

这篇文章同时还出现在2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第5版(“新华智见”版面)。这个版面当天还刊发《我国科学家领衔团队首次记录遥远“太空合声”》,讲述我国科学家发表在《Nature》的论文。

2月13日《光明日报》第16版(“新科技”版面)刊登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振坤的文章《4D打印:有“生命”的智造》。

2月13日《南方周末》C23“科学”版面刊登南方周末特邀撰稿人鞠强的文章《小行星或撞地球:虚惊一场,还是严重威胁?》

最近,一些报刊还喜欢报道科学人物,弘扬科学家精神。比如,2月13日《人民日报》第6版(“要闻”版面)刊登记者采写的人物报道《探寻细胞深处的奥秘》。

i_070213.jpg

2月13日《解放日报》第7版(“上海”版面)刊登记者的报道《衰减锂电池“打一针”复活》。同一天,《中国科学报》头版头条报道《“打一针”,为锂离子电池“续命”》,介绍了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领衔的团队在《Nature》的论文。

(三)

也许,有人会问:“那你也来采访科研工作者,写写关于别人科研论文、科研进展的报道?”我不是特别喜欢写这个,原因在于几点。

1.这种报道(新闻)往往是“易碎品”,看过一遍后,了解个大概,就很难让人反复阅读。这种新闻报道需要“倚马可待”,最好提前知道别人即将有论文发《Nature》的消息,提前把文章写好。我倒是喜欢写一些有深度的教育述评,这样的文章写得“慢”,“保鲜期”长,甚至十年后回过头看,这篇文章的内容、观点还是成立的。

2.写得出来,还要(在纸媒)发得出来。并且,工作繁忙,往往没有时间来写这样的文章。

202521362730293.gif

于是,我日常做的事情,就是“看”,或者说关注报刊上关于科技的新闻报道、文章。也看一些科技政策评述,也看一些科技人物报道、科技创新机制报道。无论如何,关于科技方面报道较多的报刊是《中国科学报》。我订阅了《中国科学报》,每期都会看。而且,《中国科学报》从周一到周五,每天的版面都有自己的安排,比如周二上什么版面,周五上什么版面等。我觉得《中国科学报》的好处就是不仅仅有“硬”的科技报道,还有“软”的科技政策分析、教育述评、述评、科学文化等。科学和文化的“界面”,是儒雅的,是有温度的。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分析: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都市报、晚报等报刊中的科技报道进行展开,通过具体案例和分析,展示了报刊在科普、舆论监督、科技新闻报道等多方面的作用。

文章首先通过《新民晚报》的两个具体报道案例,展示了报刊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科普功能。第一个案例是关于足金挂坠变色的探秘,通过记者的深入调查和采访,揭示了金首饰变色的原因,让读者在了解生活小常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第二个案例则是关于海狸鼠在上海郊区的扩散风险,报刊通过深入报道,提醒公众关注生态问题,同时普及了海狸鼠的相关知识。

接着,文章列举了近期报刊上涉及科技的新闻报道和通俗文章,展示了报刊在科技传播方面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这些报道涵盖了AI声音滥用、太空合声、4D打印、小行星撞地球等多个科技热点,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科技动态。

然而,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科研论文、科研进展报道的一些看法。作者认为,这类报道往往是“易碎品”,难以让人反复阅读,而且写作和发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作者更倾向于写一些有深度的教育述评,这类文章写得“慢”,“保鲜期”长,观点更具持久性。

最后,作者介绍了自己日常关注报刊上科技新闻报道的习惯,并特别提到了《中国科学报》这份报刊。作者认为,《中国科学报》不仅有着“硬”的科技报道,还有“软”的科技政策分析、教育述评、科学文化等内容,让读者在了解科技动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的温度和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分析,展示了报刊在科技传播方面的独特作用和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科技新闻报道的一些看法和偏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72921.html

上一篇:让我们“把话说清楚”
下一篇:生活、出书与职场:经历、思考与成长
收藏 IP: 218.82.104.*| 热度|

6 王涛 崔锦华 武夷山 王从彦 胡新鹏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