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生命的旅程中,寻找一种“通透感”。
今年3月初,我在周末开车去浦东合庆郊野公园,顺路去了小红书上介绍的南滨公路。小红书上显示了南滨公路路边的几个废弃的岗哨或者掩体。
出了合庆郊野公园之后,我兜兜转转,把车子开上了我以前从未去过的两港大道,再开到南滨公路的“上游”军港公路,意外看到路边有多个废弃的掩体。我还开到了南滨公路的“下游”塘下公路,看到路边很多采野葱的人,以及几十年前建造的各种掩体。我觉得挺新奇的。
根据这些公路的名字以及路边关于“海塘”的标识,我明白了,整个这条长长的路(军港公路、南滨公路、塘下公路)在几十年前是海塘的所在。而眼下路边可以看到的废弃的掩体,也是在解放后,50-70年代,为了防御而修建的。目前已不能使用了。我还在一本关于浦东的书中,找到了历史上浦东的海岸线,了解到浦东的海岸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往外扩的。
后来的几个周末,我还把车子开到和这条路垂直或者平行的小路,带着“问号”去寻找附近的碉堡和掩体。每次去,都能够有收获。
我还借助网上地图,对那块地方的交通网络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我还借助卫星地图(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从天上看”废弃的碉堡或者掩体。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有时候,废弃的掩体在一个围起来的菜园子里,或者养羊的地方。我走上前去,和种菜、养羊的人攀谈,他们告诉我他们几十年前看到什么,以及周围什么地方还有废弃的碉堡和掩体。有一个人还给我讲一个荒废的高尔夫球场的来龙去脉。这时候,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走过这个高尔夫球场,而且还略微了解了它的“前生今世”。而当老人(种菜的人、养羊的人)告诉我他们几十年前的情况时,我仿佛看到了岁月的沧桑。
周末,我还开着车,漫无边际地在浦东游览。我看到,在不同的片区,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区别,那是城市和农村的区别。这使我感受到了浦东的“大”。
并且,开车看到了一个片区的地形地貌,再去另外一个片区,有时候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都是海塘旁边的路);有时候能更加“理解”另外一个片区的道路的布局、路边的细节(比如高架下方的地面路是如何连通的)。
获得这种“通透感”有啥用?我说不大出来。但至少,我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增加了对周围“世界”的了解。这使我想到,写一些关于大学教育的文章,也需要有“通透感”。我一遍一遍地写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文章。当这些文章只是发在网上的时候,可能质量没有那么高。而如果想要发《文汇报》,那就需要很大的功力。需要一种“通透感”。需要长期的一线积累,需要碰钉子,需要参与教学管理,甚至和别人发生冲突、辩论,还需要参加座谈会、教学会议。打个比喻,不能局限于从一个角度来看“碉堡”,还要在不同的日子,反复地开车过来看,包括夏天周围农田插秧的时候、秋天地里只剩下秸秆的时候、春天油菜花开的时候、冬天白茫茫一片的时候。要进到碉堡里面看、听周围村民说,还要从“天上”看。还要读一些相关的书。也许一下子找不到“出口”来做讲座、发文章、给别人介绍,但是,很多“无用”的东西在自己的心中,别人夺不走。
找到一种“通透感”就好比,非虚构写作大师盖伊特立斯想报道一个名人,他没有太多机会和这个名人他,他就采访认识他的很多人。他甚至会采访同一个受访者很多遍,每次问一样的问题。或者花了很多时间和受访对象聊,最后一次采访才“一锤定音”。这时候,他对这个属于他的故事更加了解了。
为了说明了解高等教育需要怎样的通透感,我来举一个例子。好比说,2025年4月2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刊登了报道《打造国际化的“科研训练营”》,说某高校深耕“本科生全球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参加教学论坛,说到他们院系的“实践策略”,都提到类似的出国访学项目。但问题是:这类项目必然涉及成本,那么,钱究竟由谁来出呢?需要多少钱?相关方出得起吗?或者说,为什么要出这个钱?把这些情况搞清楚,那么“通透感”就来了。
再比如,到外面参加教学论坛,曾听人介绍说他们院系举办了本学科的全国博士生论坛。这是一种好的做法。但问题是:如何“移植”到别的高校?需要多大的成本?能保证“代表性”吗?把这些情况搞清楚,那么自己就有了“通透感”。
教育界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时候,是想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
光有“通透感”,那只是自己心里的东西。仅仅是积累通透感,就很不容易了。要表达出来、能够表达出来,更不容易。比如,你了解到很多招生的情况,你能够在网上、报刊上写出来吗?你了解到你们学校、院系很多情况,你能够在网上、报刊上写出来吗?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这不妨碍人积累通透感。有了通透感,在开座谈会、内部培训会的时候,你可以说出来。在别人找你出谋划策的时候,你可以说出来。在从事行政管理的时候,你可以提出接地气的做法,而不是“何不食肉糜”的做法。当然,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在报刊发出“掷地有声”的文章。
世上,有些“不鸣则已”的人注定是孤独的。他们很难被普罗大众所理解。他们在乎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积累着“通透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