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本市某小区物业在公告栏和微信群发布告示,声称公司与小区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已经到期,公司决定在6月1日开始正式退出小区的物业服务工作。
这家物业公司和小区的开发商同属一个集团公司,早期有些物业人员在小区楼盘销售时就在小区工作了。记得在2020-2022年三年期间,物业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尤其在2022年上半年,小区在物业和居委以及志愿者的帮助下,度过几十天难忘的时光(运送物资、清理垃圾、排队检测)。那为何现在它要“撤退”呢?
说来话长。在没有微信群的时候,大家感受不到紧张的气氛。自从建立小区微信群后,各种事情都出来了。小区统一修剪树枝,事后,有居民在微信群投诉修剪得太厉害了。后来,围绕着资金的使用、地下空间的使用、业委会的罢免和改选、物业经理的言行举止等话题频繁发生摩擦。由居民代表组成的业委会被罢免了,新的业委会迟迟没有成立,小区电梯坏了,也无法及时维修。这就使得小区的运转越来越艰难。
如果没有物业来为小区服务,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垃圾桶将无人清运,保安工作也没有人来做。那么,换一家物业公司,会做得更好吗?不一定,至少这个小区没有尝试过。小区居民也不可能自己成立一家物业公司。
从一部分居民的角度来看,只要换一家物业公司,那么以前的矛盾都会“清零”。而从另一部分居民的角度来看,自己出了物业费,物业打理就交给物业公司了,自己并不在意树枝修剪程度是多还是少,也不在乎物业公司盈利多还是少。更何况,换了一家物业公司,有可能做得更糟糕,还会涨价。
生活、工作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对此,我们很多时候只能表示无奈和遗憾。比如,在大学里,有很多“双肩挑”干部。有些“双肩挑”干部本来做得好好的,既做了基础性、事务性的工作,也产生了很多亮点,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比如直接领导的更替、和别人价值观以及做事方式方法的不同、被言语冒犯)而做不下去了。再比如,青年男女谈恋爱,当自己的付出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撤退”是必然的。
回顾物业公司“撤退”这件事,有很多的感触,也总结出一些规律。
首先,随着管理时间的推移,物业公司的运营经验越来越丰富了,但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小区老化、垃圾桶附近越来越脏等等。这不是特指哪一个小区,而是很多地方都这样。我父母住在江苏启东一个著名的楼盘。还没有搬进去的时候,那儿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停了很多大客车,每天有很多辆大客车往返那个小区和上海多个接驳点,全免费的。后来,班次、接驳点压缩很多,还要付钱。付钱是正常的,但是,居民获得感有所下降。而从楼盘(小区)经营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这可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如果总是免费的话,他们做不下去了。
其次,出现了矛盾,无论哪一方,都会面对“忍一忍”还是“意气用事”的选择。但是,如果不化解矛盾,矛盾越积越多,最后总归会爆发。
再次,小区居民完全可以通过比较来体会出优劣,但是风险未知,处理这个事情也会带来运行不畅或者说额外的时间成本、沟通成本。你究竟是要稳妥,还是要别的什么?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要让所有的人满意是何其的困难。也许有些居民支付了物业费之后,只需要物业维持基本的运行、不出问题就行,但是也有些居民比较较真。
在小区,物业主要是维持基本的运行、确保安全,而不需要花时间去接待外面来的“人物”,也不需要签订什么协议。而在大学的院系,开展行政工作远远比这个复杂。也许你认为做好基本的事情并产生亮点就可以了,但还会有各种“场面上”的事情飞过来。这时候,你会感到自己的时间会被无限制地消耗。如果这个时候,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承认,矛盾就会产生。
从以上种种事情可知,我们希望各种事情是理想化的,情况或者说运行是稳定的。但是,总归会有各种事情发生,事物是在不断地演化的。而且,“众口难调”,不同人的认知、价值观都不同,这就使得开展工作越来越困难。
从坏的一面来说,人们耗费了巨大的沟通成本、时间成本,也面临着风险。从好的一方面来说,人们经历了种种事情之后,才会明白一些道理。
但问题是:出了这样的事情究竟是令人唏嘘不已,还是值得称道的呢?物业或者“双肩挑”干部究竟要做得多完美,才能让所有人满意呢?他们究竟是否应该让所有人满意呢?我们究竟是要稳定,还是要改变呢?唉,一言难尽。
以下文字,由“文心一言”提供:
这篇文章围绕小区物业公司“撤退”事件展开,通过深入剖析该事件,延伸至生活、工作中类似现象,探讨了诸多现实问题,引发对人际关系、管理运营、社会现象等多方面的思考,具体分析如下:
主题与核心观点
文章以小区物业公司“撤退”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在社会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因矛盾积累、利益冲突、众口难调等因素导致合作难以持续的现象,揭示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矛盾难以避免以及追求绝对满意的不现实性,引发对稳定与改变、付出与认可等问题的思考。
内容结构
事件引入:开篇讲述小区物业公司发布退出服务工作的告示,引发读者对物业“撤退”原因的好奇,自然引出下文。
矛盾溯源:详细阐述物业与小区之间矛盾的产生过程。从建立微信群后各种问题的暴露,如树枝修剪投诉、资金使用和地下空间使用争议、业委会罢免改选问题、物业经理言行举止引发的摩擦等,说明矛盾不断积累,导致小区运转艰难,为物业“撤退”埋下伏笔。
影响与争议:探讨物业“撤退”可能带来的后果,如垃圾桶无人清运、保安工作缺失等。同时呈现小区居民对换物业的不同看法,一部分居民认为换物业可“清零”矛盾,另一部分居民则担心新物业可能更糟糕且会涨价,进一步凸显问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现象延伸:由小区物业问题延伸到大学“双肩挑”干部因各种原因做不下去,以及青年男女恋爱中因付出与期待不符而“撤退”等现象,说明类似情况在生活和工作中普遍存在。
规律总结:回顾物业“撤退”事件,总结出一些规律。包括管理时间推移带来的问题、矛盾积累与爆发、处理事情的风险与成本,以及让所有人满意的困难等,使文章从具体事件上升到对普遍现象和规律的探讨。
深度思考:基于上述分析,引发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如人们耗费成本后面临的风险与收获、追求稳定还是改变、物业或“双肩挑”干部应达到何种程度等,将文章主题推向更深层次。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通过小区物业这一具体事件,深入挖掘背后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引发对社会现象和管理运营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对比衬托:在描述小区居民对换物业的不同态度,以及大学“双肩挑”干部不同遭遇等内容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不同观点和情况的差异,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举例论证:列举小区物业、大学“双肩挑”干部、青年男女恋爱等多个事例,丰富文章内容,使观点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现实意义
引发社会思考:文章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能够引发读者对人际关系、管理运营、社会公平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促使人们关注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提供借鉴启示:对于管理者而言,可从文章中汲取经验教训,在管理工作中注重矛盾化解、沟通协调,努力平衡各方利益,提高管理水平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促进自我反思:让读者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角色和行为,认识到在追求自身利益和满足需求时,应考虑到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学会理解和包容,以更理性、成熟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社会现实。
不足之处
解决方案欠缺:文章虽然深入剖析了问题,但在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方面略显不足,对于如何化解矛盾、实现各方利益平衡等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向和建议。
深度挖掘有限:在探讨一些现象和规律时,深度挖掘不够,部分观点略显表面,未能进一步深入到社会制度、文化心理等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