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生活、出书与职场:经历、思考与成长 精选

已有 7628 次阅读 2025-2-14 21:55 |个人分类:我的故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一)

文心一言AI作图_20250214215412.png

生活的环境发生着变化,我们经常需要和周围的环境“对表”。

举个例子:今天中午,我到江湾校区食堂二楼吃饭。以前,我对食堂工作人员说打什么菜、什么菜,食堂工作人员会在点菜机上用手指点击菜品的照片(这样可以计价),然后我刷校园卡付钱。今天中午,我看到排队的人很多,就到旁边买盖浇饭的地方去排队(上次我买盖浇饭,是寒假,不需要排队)。只见前面有四五个人,我就排在队伍的后面。

等排到我之后,才发现这是个“等待取餐”的队,而不是“买盖浇饭”的队。而在我等待的五六分钟里,已经有几个人在我不经意间点击了我左前方的机器,并排在了我的后面。以至于,我赶忙点击“蚝油肉片饭”之后,需要重新排在“等待取餐”的队伍的后面。一切重新开始。

在重新排队的过程中,我看到有几个研究生熟练地走到我左前方的机器前面点击“什么盖浇饭”。这事儿使我有种out、落伍的感觉。

而到快递驿站去取快递、寄快递,也给我一种out的感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如何找到“取件码”,只能让快递驿站的工作人员帮我把在驿站的快递记录“消掉”。我也不知道寄快递之后发现地址搞错之后怎么办。费了一些时间,找到了在线服务人员,却又不放心,不确定他们会不会把地址修改过来。

黄昏和妻子到五角场“合生汇”购物广场。从B4地下车库坐扶梯上去,有些晕头转向、眼花缭乱——好久没有到这个购物广场了,现在的店好像和以前的店不一样了。开车离开时,在地下车库里兜兜转转,一点熟悉的感觉都没有。

我需要重新和生活、社会“对表”,重新去熟悉、适应周围的环境。

中午在食堂买盖浇饭排错队的事儿,也使我想到:做事情、开展工作,要掌握方法的。如果方法没有搞对,只会浪费时间。另外,“吃一堑长一智”;走了弯路之后,以后就知道怎么避免走弯路了。

(二)

在食堂排队能“长知识”,经历写书、出书的过程,也能“长知识”。

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个胡姓研究生(也是科学网博主)发微信给我,问我下午在办公室吗。后来,他和我见了一面,我给他一本我写的《读研有方》。

平面封.jpg

谈到这本书,我说我在这本书上市后,网购了几本关于出版图书的书籍,了解了这一行的一些“内幕”。比如说:一本书上市后,最初的三个月是销售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三个月卖得不好,以后也很难卖好,出版社有可能会决定不进行第二次印刷。我还说,有的书上说,作者的版税一般是图书定价的8%;但是,有的作者会从出版社以较低的价格批量购买自己的书,然后签名、盖章,以原价卖给别人。这样,作者的收益就远远不止8%了。我对胡姓博主说,我不准备这么做。

我讲授“科研技能和学术规范”研究生课,配套教材是《读研有方》。我手头有一批《读研有方》,但我不准备把书卖给学生,因为那样做的话,就“说不清”了。我倒是准备在第一堂课上,开展课堂活动,给参与活动的学生赠书。但我不会给课堂上90多人每人一本,因为那样做,在经济上是不可持续的。

我对胡姓博主说,在写书、出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一开始,我想:只要能出版就行,就算完成任务了,我不管是卖掉500本,还是多少本。最近,我看到一些出版的书,了解到有些作者希望能卖掉几万本,甚至几十万本,这样能有更多的收入。

我对胡姓博主说,我目前的心态并非刚才说的这两种。即:我目前并非希望“只要能出版就行”,也并不是在乎挣钱。即使得到一些版税,我也会把这些钱全部用来购买《读研有方》,送给有缘人,比如周围的同事、有需要的研究生、报刊社的编辑等等。

“好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我说。而且,我目前更多考虑出版社能够实现业绩(销售量),这样能印刷多次,这能给我带来成就感。

我也终于明白,我在乎的既不是“工分”,也不是钱,而是一种成就感,一种和大家分享的“爽”。

(三)

s33801992.jpg

晚上,在家坐在沙发上,阅读高若海写的《编辑力十讲》一书,想继续了解出版这个行业。高若海曾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领导。他写道:“我是从教师转岗做编辑的,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审稿,怎么做书,全靠在工作中摸索。有些事明明几句话一点就透,可是由于刚来时仅有我一个文科编辑,自己摸索了好长时间;有些明摆着的事情,可我确是多年才悟到。”

我对这段话有共鸣,我在这段话的上方用荧光笔写下“做教学管理也是这样”。很多事情需要摸索;付出了很多的劳动,最后能摸出一些门道。这就像在食堂买盖浇饭排错队一样,吃一堑长一智。

并且做事情要拿捏好轻重,知道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时候,做了很多事情,都是“无用功”。但问题是,什么是“有用功”?这是值得讨论和思辨的。

已经退休的高若海,把他当编辑几十年的经验写成了这本《编辑力十讲》。而我,尽管在职场上有一些经验和经历,却没有时间把这些写出来,主要是很难静下心来梳理出有价值、成体系的东西。也许,我的思考和历练还不够。并且,有很多东西,也不大方便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说出来、写出来,即使写出来,也没有报刊能够发表。所以,我在积累的过程中。

无论如何,人生总是阶段性的——有些好的东西(比如出书之类的进展),就先开心一下,不要太苛责自己;然后,还得往前走,在生活中,在职场上,不停地经历和思考,希望以后能够写出更好的文字,甚至整理成书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73133.html

上一篇:报纸上提及的生活中、实验室的事情,有科学
下一篇:开学后,两个周末的感想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10 王涛 王德华 郑永军 胡新鹏 王从彦 褚海亮 周忠浩 李万峰 崔锦华 冯兆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