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feng08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kfeng0810

博文

[转载]博主对恩师胡锦矗教授的纪念——胡锦矗:走在保护大熊猫的路上

已有 4078 次阅读 2023-2-17 09:58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博主对恩师胡锦矗教授的纪念:

2023年2月17日凌晨3时,我从微信上获悉:国际上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的胡锦矗先生,于2023年2月16日22:08因病逝世,享年94岁。

作为胡锦矗先生早年弟子的我们,深感悲痛。节哀时刻,借助《科学网》,转载三年前我写的一篇回忆1970年代中期,跟随胡锦矗先生参加珍贵动物资源调查的一段经历。以此表达对先生无尽地思念和深深的景仰之情。(南师生科75级冯永康)

 

胡锦矗:走在保护大熊猫的路上

 

冯永康

(生物科学史研究学者,绿色教育志愿者)

 

说到“国宝”大熊猫,大家都知道它是憨态可掬的“萌娃”;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友谊象征的大使;同时,它又是连接人与环境关系的天然媒介。

150年前的今天,法国博物学家戴维(A.David,18201900)在中国四川省的宝兴县邓池沟,第一次发现了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大熊猫,并把它带向了全世界,由此引发了延续至今的“熊猫热”。但是,真正着眼于从生态环境角度,系统研究大熊猫的第一人,则是今天享誉国内外的西华师范大学的胡锦矗教授。

大师施白南引领胡锦矗走上大熊猫的研究之路

1929年,胡锦矗出生在四川省开江县的一个普通农家。1950年,深受“教育报国”思想影响的他,考入到当时位于重庆市北碚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今天的西南大学),师从我国著名鱼类学家施白南的门下。施白南教授“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的教育思想,引领胡锦矗从此走上了毕生研究动物学的学术与教育之道。

1955年,胡锦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研究班。在导师武兆发、郑作新、夏武平等我国著名动物学家的指导下,系统学习脊椎动物学的专业理论和实验技术。1957年,他从北师大研究生班毕业后,原本要回到西南大学当施白南教授的助手,却因为当时的南充师专(后改为南充师范学院,今天的西华师范大学)新增设的生物系急需专业生物学的教师,就拖着多半装有自制动物标本的一口大箱子,跌跌撞撞地来到了位于四川东北部的南充小城,在这里担当起了称之为“开路小工”的拓荒者。

胡锦矗至今深深感念着恩师施白南对他从事动物学研究的提携和指导。1962年,四川省编撰地方志时,施白南教授找到他当编写《四川动物志》的助手;1972年,国家修建葛洲坝水库时,在毛泽东提出要“救人、救鱼、救船”的“三救”指示下,施白南教授又邀请胡锦矗一道参与调查长江鱼类资源的调查。正是在这些重要的国家科研项目的亲历中,他迅速成为在西南小有名气的野生动物研究专家。

1972年,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成功,摸清中国特产珍稀动物大熊猫的家底,成为当时国家有关部门的头等重要大事。1973年,国务院召集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大熊猫产区的座谈会,决定迅速组织科研队伍,要求在尽快的时间内调查清楚我国野生大熊猫的确切数目。

1974年,胡锦矗第一次临危受命,负责组建四川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深入到汶川、青川、宝兴、天全、越西等地的高山林区,开展当时在国内的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活动。多年来,他的足迹沿着青藏高原的东缘,遍布岷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小相岭……为我国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也就是在被认为是距离大熊猫最近的西华师范大学,胡锦矗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辛努力,打造出了一个而今闻名于省内外、为国际学界友人赞誉为的“中国的熊猫大学”,他自己也被历届的学子们尊称为“熊猫教授”。

2  难忘的1970年代中期的四川野生珍稀动物资源调查

1974年,当胡锦矗接受了担当四川野生珍稀动物(大熊猫)资源调查的国家级科研重担时,笔者作为当时正在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就读的一名学生,有幸参加了这项至今难以忘怀的野外学研活动。

19762月,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75级的学生,在学校内经过了近半年的相对集中的专业理论学习(主要由胡锦矗教授讲授脊椎动物学中的哺乳动物部分和野外珍稀动物的习性、分类与分布等),并进行了简短而严格的实验技术培训。

1976-珍贵动物资源调查留影.jpg

笔者跟随胡锦矗先生等导师在野外的学习与考察1976  


同年626日~812日,在胡锦矗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40余人奔赴四川省凉山州的越西县境内,承担起国家重要的科研课题——“四川野生珍稀动物(大熊猫等)资源调查”的任务。

在以后的40多个日日夜夜中,我们与当地林业局的技术员和彝族同胞的向导等一起,分成6支调查小分队,在大小相玲之间,在群山环抱的沟壑中,行程3 000多千米,“寻踪猫熊影,跋涉相岭间。躬行箭竹林,勇闯急流滩。”

在当年的野外调查中,调查队运用胡锦矗教授创立的、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通过计数、观察分析与比较不同大熊猫粪便中的竹节长短、粗细、咀嚼程度等,来了解大熊猫的大体年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及规律、成长史、发情期等动物学指标。这种今天仍然认为是简便可行的生态学调查方法,在当时极为艰苦的研究条件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功。

历时4年、行程9万公里的野生珍稀动物资源调查,在胡锦矗带领的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了长达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摸清楚了我国当时野生大熊猫的基本数目。这项为新中国争得很高荣誉的动物科学合作研究的重大成果,荣获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

回忆当年我们打着简易的棉质绑腿,穿着单薄的解放鞋,紧随胡锦矗等老师的脚步,在“爬高山、趟急流,穿密林、越沟壑,测样方、作记录,啃干饼、住帐篷”的野生大猫熊调查和嘉陵江鱼类资源调查中,不断地“积累知识、自励品质,开拓视野、增长才干”的学研经历,至今仍然鞭策与激励着我们,继续追求不断探索与不停奋斗的快乐人生!

1976-1977-跟随动物学老师参加区科研.jpg

▲ 南充师院生物系75级部分同跟随胡锦矗等导师参加课外动物学科研活动1976-1977  


3  1980年代中期抢救四川大熊猫的有效行动与科学措施

1984年前后,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发生了两次大面积的箭竹开花,导致上百只大熊猫因严重饥饿而死亡,数百只大熊猫的生存遭到严重的威胁。当时举国上下,掀起了全民抢救大熊猫的募捐活动。

箭竹开花本来属于自然规律。竹子主要是通过竹鞭发芽进行无性(营养)生殖,长期的营养生殖会导致遗传力的衰退。因此,各种箭竹都要通过周期性地进行有性繁殖(开花结籽)来增强遗传变异的特性和生活力。在大熊猫的自然栖息地,一般至少都会有两种以上的不同种类的箭竹,不同竹子的开花周期有所不同。因此,即使一种箭竹大面积开花,并不会导致大熊猫食物的匮乏。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四川大熊猫这一严重的生存危机,其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胡锦矗领导的野生珍稀动物调查队伍,在继续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中,发现其结果并非如人们认为的那样。当时,受“以粮为纲”错误政策的影响,在大熊猫的栖息地,海拔2 500 m以下的林区很多都已开垦为农耕区。而在海拔2500 m以上的林区,一般又仅有一种箭竹可以生长。这种“垦荒”的结果,实际上是把箭竹类的多样性破坏了。也就是人为破坏了大熊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由此导致了大熊猫食物来源的单一。

这一次发生在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大面积的箭竹开花,带来大熊猫生存危机的事例,给人们又一次鸣响了警钟。针对这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现实,胡锦矗等及时地向国家有关部们积极献计建言:在大熊猫分布的地区,推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增设并扩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对四川大熊猫适宜采用“就地保护”而不能轻易推行“易地保护”等多项重大举措。

如今,国家已经在大熊猫的分布区建立了四川境内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大风顶自然包保护区等,以及陕西境内的佛坪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境内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等10多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在成都建立了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

在此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大力度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工程(大熊猫国家公园已于20211012日正式设立),旨在不仅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一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同时也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展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智慧担当。

2019-参观成都大熊猫基地.jpg

笔者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2019


4  胡锦矗与大熊猫的一生情缘

1979年开始,胡锦矗先后带领30多届共100多名硕士研究生,白天跋山涉水,采集各种有关大熊猫的样本;夜晚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不顾疲劳又上理论课,或是在炉火旁,用有限而易破的纸张,记录野生大熊猫的生态习性。正是在这样的森林课堂中,胡锦矗担任主帅的野生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

1983年,为更好地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在四川省的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胡锦矗亲自担任中心的第一任主任。

1985年,胡锦矗利用他多年在第一线采集获得的大量丰富的第一首资料,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持续5年的合作研究中,他与美国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G.B.Schaller,1933-   )博士等外国专家,与他的合作研究团队一道,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步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代表性著作《卧龙的大熊猫》。

30多年奔波于高寒山区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胡锦矗代表的科研团队,共发表了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了《追踪大熊猫的岁月》《大熊猫传奇》等20多部学术专著,他和他的同时们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奖100多项。

2017年,胡锦矗亲自培养的最得意弟子、曾跟随他长达近20年的魏辅文,因在保护生物学领域徐鹏做出的杰出贡献,当选为2017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魏辅文看望胡锦矗老师.jpg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魏辅文从北京飞回南充,拜谢恩师胡锦矗2017


       20185月,时值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现改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75级毕业40周年之际,昔日的20多位同窗,回到母校与老师相聚。师生再一次深情回忆起当年爬山涉水、露宿野外,调查大熊猫等野生珍稀动物的件件往事。    

2018-师生重聚.jpg

    笔者还专程前往生命科学学院大楼的307室,拜望了胡锦矗先生。紧握恩师刚劲的大手,感恩不尽。胡锦矗先生精神矍铄地向笔者一本一本展示并介绍他编写出版的专著,讲述着他的科研团队在野外考察活动的故事。倾听大师语重心长对弟子的勉励话语,注视着他在惠赠的论著中的签名,笔者顿时热泪盈眶,对恩师的景仰之情油然倍增。

201805-胡锦矗赠书《大熊猫传奇).jpg

胡锦矗先生给笔者的签名赠书2018


已经步入90高龄的胡锦矗先生,依然坚持着每天用手机计数步行10 000步,前往307室一如往常的上班。他不仅继续做一点文献查阅、史料整理和写作,间或也指导一下研究生,或者接受“熊猫粉丝”前来学习、参观与访问。同时,他也学会使用微信,经常与各届的弟子们继续交换学习与研究的信息。他编著的关于当年野外考察大熊猫的最新专著《山野拾零》已经于202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8-冯永康拜望恩师胡锦矗.jpg

 笔者与恩师胡锦矗先生合影2018


在谈到对大熊猫保护的重要性时,胡锦矗教授又一次对笔者说:保护大熊猫,首先是要保护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同时也保护了大熊猫生存区域内的其他植物和动物,保护了有限的水资源。当然,最终还是保护了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

    而今,作为绿色教育的一批又一批的小小志愿者,接过“熊猫教授”胡锦矗老先生的接力棒,正行走在“保护大熊猫”的漫漫长路上。

2018-周密带领的熊猫粉丝拜望胡锦矗先生.jpg

▲ 成都七中初中“熊猫小粉丝”与“熊猫教授”合影(2018) 


(本文原载《京师理学》官微,本次转载时,做了少许文字的改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4644-1376619.html

上一篇:[转载]博主推荐与分享文章:《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的读书思考
下一篇:分享与阅读:简评《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一书
收藏 IP: 125.67.136.*| 热度|

8 张晓良 冯大诚 周忠浩 王安良 李东风 王德华 刘全生 路卫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