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人类与病毒的持久战争—-写在世界艾滋病日 精选

已有 7404 次阅读 2021-12-1 11:54 |个人分类:科学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2021年只剩最后一个月了。

 

今天,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1988年12月1日是首个世界艾滋病日),距离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报告五例艾滋病病人,世界上第一次记载艾滋病,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

 

由于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免疫力逐渐丧失,病人常死于并发症,目前尚未出现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无可预防的有效疫苗。

 

最近,艾滋病这个话题似乎又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原因与近两年流行的新冠病毒的变异有关。科学家怀疑,在南非新发现的有多个突变位点的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戊,它的变异隐身体有可能是免疫系统不正常、免疫力低下的艾滋病人,病毒在这类患者体内不会得到有效清除,会不断复制累计并发生并积累变异。当然,这只是初步的判断,进一步的确认尚需时日。

 

当新冠病毒遇到艾滋病毒会走向哪里,似乎又给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课题。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面对小小的病毒,人类仍然面临很多困惑。

 

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是我们这个星球的一部分,包括与我们人体共生的一些病毒并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比如皮肤表面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有200多个亚型,大部分并非高风险,不会引发严重的疾病。

 

梳理一下,几百年来,人类经历的与病毒相关的传染病包括天花、麻疹、黄热病、登革热、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流感、埃博拉、艾滋病、SARS,还有现在正在流行的Covid-19,其中很多病毒病起源仍然是个谜,包括艾滋病。目前只有少数病毒传染病如天花被消灭或不再流行。

 

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全球的艾滋病患者达到3760万,新增感染人数150万,其中69万死亡,全球总死亡人数超过3500万。我囯目前的感染人数为114万。这是一组不小的数字,关键是,艾滋病仍然是目前病毒流行病中致死率最高的。

 

艾滋病的罪魁祸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一种特殊的病毒。与人类最相关的逆转录病毒有两类,除了引发艾滋病的HIV,还有一种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可导致T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毛细胞白血病。逆转录病毒在复制之前遗传信息就被永久地写入宿主细胞内。

 

在上世纪80年代艾滋病刚被发现的时候,人们一度乐观地期望,这种罕见的感染性疾病是可以被征服的,即便不能被完全消灭。四十年过去了,人类还没有研制出有效对付艾滋病的疫苗,主要原因包括HIV病毒的复制能力很强,且可以快速变异,目前对HIV的免疫保护机制研究尚不明确,以及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无法准确反映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等等。

 

人类与包括HIV在内的病毒的抗争,必定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它构成了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并且会改写其中的很多篇章。

 

所幸的是,经过三十多年不断研究和认识的加深,艾滋病应该已经不像开始时那样令人们谈虎色变。目前的 HIV 疗法(抗转录病毒疗法)有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UNAIDS)报告说,自 2004 年流行高峰以来,与 HIV 相关的死亡率下降60%。在一些富裕国家,到了本世纪初,艾滋病已经不是一种必死无疑的可怕疾病。

 

面对全球每四分钟发现一名感染者的现实,人们对待艾滋病不再束手无策,它成为可预防、可治疗甚至可康复的疾病。虽然属于传染病,但科学已经证明,人和人的正常接触不会造成传染,艾滋病人不应被歧视,他们在缓慢的疾病进程中应该可以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关于艾滋病的科普仍需要不断加强。

 

如今,在贫困和医疗不发达的地区,越来越多的弱势人群特别是妇女仍然受到艾滋病的冲击,人们在关注疾病本身的医学问题同时,也更关注相关的伦理、种族、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等等社会问题,在试图回答艾滋病从哪里来的终极答案的同时,同时也在思考,控制它的传播,降低带来的伤害,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除了继续加紧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还需要加强国际和组织间的互助,使那些贫困地区的感染者能够享受到相关的医疗救助,比如抗病毒治疗,药企应该降低药物的成本,国际组织继续加大全球范围内的资助,等等。

 

如何阻断传播仍然是最重要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希望,战胜流行病,需要全世界共同携手、共同努力。对艾滋病毒如此,对新冠病毒也是如此。


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1314667.html

上一篇:一部关于疾病的传记:读《追寻记忆—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
下一篇:又见冬日里的蜡梅花
收藏 IP: 123.113.189.*| 热度|

12 杨正瓴 宁利中 尤明庆 李东风 李学宽 黄永义 都世民 吴元熙 蒋新正 李升伟 孙颉 谷云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