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cq45 心静似水,容纳百川;雨水交融,普天同乐

博文

《哈医大记忆》中的我(探索潜行,无悔人生)(2) 精选

已有 5473 次阅读 2025-1-2 19:46 |个人分类:哈医病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哈医大图标.JPG

哈尔滨医科大学为打造“哈医大记忆”的品牌文化,传唱“博学载医”的内涵特以拍摄纪录片的形式记录基础学院老科学家的青春奋斗史、人生经历、感悟及对年青学子的寄语,以便为哈医大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影音资料。本人有幸入选,并于2024年1月最终杀青,完成了录制。

录制首尾.jpg

哈医大记忆(徐长庆).mp4

    按照主持人金东英老师的采访提纲,对11个问题逐一作答,以期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过程,留下一段终生难忘的回忆。

1.徐老师您好!您是哈医大十六期毕业生。除了大学,您的小学和初中也是在哈医大附小和附中读的。可以说,您在哈医大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可以跟我们谈谈你在哈医大的成长经历吗?(本人的回答见: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1466856.html

《哈医大记忆》徐长庆教授访谈(2)

 医学史教研室  金东英                                        (2023.11)

2.大学毕业,您们那届学生分配的时候,哈、齐、牡、佳四个大城市一个都没留。您在基层工作了九年,后来是什么样机缘,让您有机会重回哈医大?

1970年哈医大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拜泉县(这是个农业县)。县里开始安排我参加两批整建党宣传队,先是民乐公社工农大队,后是县电业站。通过早期接触社会,受到了锻炼。

捕获-2_副本.jpg

后来,先后在拜泉县建国公社卫生院、拜泉县人民医院和黑龙江省绥化地区结核病防治院从事基层医疗工作。

鉴于文革期间的高校学生学的知识不多,加之各高校师资队伍青黄不接、人才匮乏,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建议下,1979年全国高校纷纷建立了回读班。文革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考试择优录取。

哈医大回读班设有6个专业(药理、生化、微生物、儿科、妇科和耳鼻喉科),每个专业招收10名学员。全校报名人数近3百名,录取率为20%。结合我当时的临床专业是结核病防治,故我选择了微生物学回读班。微生物学回读班考试内容主要是免疫学有关知识和研究进展,这些内容在校时没有学习过。由于在基层工作时没有放弃读书和学习,考试前临阵磨枪,突击读了读在校生的教科书,考试成绩相对优秀(第三名),顺利考取了哈医大微生物回读班。微生物回读班学员有哈医大14期的钟学宽 、江伟世、赵化民和马佳毓,15期的邢淑娴和庞永珣,16期的徐长庆、程志和赵振发。

捕获-1.JPG

哈医大微生物教研室是哈医大的先进教研室。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在这里系统学习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理论知识,聆听了谭静澜、许曼芬等老师的精彩授课,并像助教一样带了微生物学的全部实验课。这段经历,为我们这些基层临床医生从事基础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拍的这张照片,除了回读班同学外,还有微生物教研室的几任主任:赵成林、李绍贤、王唯余和田景先,以及谭静澜教授和许曼芬教授。这张照片弥足珍贵,它记录了哈医大微生物教研室回读班这段历史。

捕获-3.JPG

哈医大回读班结业时(1980年),学校在60名学员中择优选择25名留校任教,我是其中一位。本来,我已经留到微生物教研室(同时还有程志马佳毓和邢淑娴)。后来,哈医大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王孝铭教授(兼哈医大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直接把我要到了哈医大病理生理教研室工作。

捕获.JPG

     这张照片里有当年的教研室主任王孝铭教授,副主任张国义和于天文副教授,王志荣教授和我(教学秘书,讲师)(迄今,王孝铭、张国义、于天文、王志荣和韩畅教授已经离开了我们)。后来,我在哈医大病生教研室工作了38年。

     我的这段人生经历充分说明,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精选博文_副本.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051-1467104.html

上一篇:《哈医大记忆》中的我(探索潜行,无悔人生)(1)
下一篇:《哈医大记忆》中的我(探索潜行,无悔人生)(4)
收藏 IP: 117.126.25.*| 热度|

14 王涛 宁利中 高宏 郑永军 刘进平 钟炳 张俊鹏 谢力 吕健 杨正瓴 池德龙 朱晓刚 许培扬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9 1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