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人生才不会有遗憾 精选

已有 8352 次阅读 2025-1-17 16:42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微信图片_20250116190659.jpg

1月15日,我正坐在浦东滨江森林公园的咖啡厅里,突然收到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的微信,获悉我的新书《读研有方》已经上市了。

事情是这样的:我在2016年开出“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时任研究生院副院长鼓励我写一本教材或者讲义,并说如果能出版,可以全额资助。

我不是没有行动。我打开电脑,试图从“如何写科研论文”开始,把讲课的PPT里面的文字抠出来,放在WORD文档里。但是,这么做,得到的文字是干涩的,就像提纲一样。我写了十多页就停止了。

2020年下半年,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韩编辑联系到我,说看了我的博客,感到研究生读研方面的书可以出版。于是,我和出版社在2020年12月签合同,约定2022年3月底交稿。

当时,我有一种“走到哪里算哪里”的心理。一方面,我觉得2022年3月交稿有些困难。另一方面,我在2020年7月成为我们系分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我被“下军令状”,承诺在任期内我们系能产生7本以上的教材。为了完成“使命”,我只能“迎难而上”,硬着头皮去把我的课程内容整理成书。

不久,学校研究生院征集研究生课程配套教材项目,我出示合同,去应征,获得项目资助。

然而,写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主要原因是忙于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很难挤出时间。而且,写书就像在沙漠里跋涉,一眼望不到尽头。我不大喜欢让别人代劳,而是喜欢自己来做、来写,这就注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我根据自己书的章节提纲,把一些博文拷贝黏贴到书稿里。我的眼睛能够看到文稿长度的增加,但这“没有用”。写书又不是编博文集。

2021年刚放寒假的时候,我到郊外游玩,一不小心,摔骨裂了,在家里修养了三个月。第一个月,我躺在床上,稍稍好了些之后,看英文文献,为一本学术专著的book chapter做准备。后面两个月,有到学校上课、参加工作,也有写book chapter。

整个2021年,我几乎没有专门写书。我除了工作,还写了一些博文,并给《中国研究生》杂志等报刊写稿,这些为写《读研有方》打下了基础。

2022年上半年,上海出了疫情,学校封闭。我“逆向而行”,到江湾校区值班了50多天。每天忙着各种事情,终于能够挤出时间看书和写书。

我“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我总是想着要学习了别的关于科研技能的书,才能开始自己的写作。于是,我花了一些时间阅读了中国作者、外国作者写的类似的书。事后想想,这是没有必要的。这就像“借口”一样,拖延了自己写书的时间。

就这样,我利用2022年上半年时间,“长驱直入”。但总有各种事情打断,眼看着不能在短时期内完成。我就把有些写好的篇章发在科学网博客,这样一方面听听读者的意见,另一方面使自己能找到前进的“航标”,继续前进。

但是,写书还是一个艰难的旅程,我找不到完整的时间。有时候,一个月才能有一天时间动笔。还有的时候,几个月都没有时间。当然,也有的时候感到再不写出来,就对不起出版社编辑了,就花几天时间“冲刺”一下。

写书是一个不断增删、调整的过程。经常是自己把有的博文或者已经发表的放在书里,过一阵又删去。我也花了一些时间,从头到尾地修改,不知道改了多少遍。往往是:前面部分改得仔细一些,遍数多一点。但最重要的,不是在某一个章节“绣花”,而是在总体上完成,并把薄弱的章节增补好。

到了2024年元旦过后,我发起了“总攻”。我不想再拖延了,因为拖得已经够长了。我也需要克服完美主义的心态,而早点把书出版。我在2024年3月18日交稿,出版社完成了初审后,进入后续环节,包括三审三校等,2025年1月正式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115095100.jpg

《读研有方》的特点在于并非一板一眼地教研究生英语写作(即侧重点不是在英语句子的写作和修改),也并非轻松诙谐地讲故事,而是侧重于讲具有一定深度的经验和insights。对导学关系、毕业论文答辩、研究生去外校“联合培养”、学术道德等,也有详细的介绍。比如:有一天我在江湾校区门口,听到一个学生和导师发生争论。学生希望能到外校“联合培养”,但导师不愿意这么做。为何会这样?究竟“联合培养”有什么奥秘?我进行了分析。再比如,在很多课题组内部,对于做课题、署名,都会有自己的“安排”。为什么会这样?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我给出自己的分析。

书的最后,我有一章专门介绍如何撰写关于科教的通俗文章。这也是原汁原味的。

总的来说,我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参考借鉴别人的书,而是喜欢提出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我有使用了一些发表在报刊的文章,作为章节内容或者参考阅读资料。我也写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有别于别的书的体系。

这是一本花了很多心血的作品。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后,我试图花少量时间整理出了一本博文集,联系了别的编辑,都没有成功的消息,也许是博文集涉及的内容或者说专题比较散吧。也就是说,需要聚焦于一两个我擅长的领域,比如研究生教育、导师指导研究生,而不能既讲高考招生,又讲研究生教育,还有散文随笔。

不过,我并没有泄气。我还在努力的过程中,包括在《文汇报》发表更加聚焦、更加擅长写的文章,等待着有一天能“凑齐”出版另一本书需要的文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69258.html

上一篇:寒假开始了,心情到底怎么样呢
下一篇:赠书之乐、理性之思与日常琐记
收藏 IP: 39.144.104.*| 热度|

28 刘立 武夷山 鲍海飞 唐久英 胡泽春 王涛 郑永军 史晓雷 张红光 王启云 汪波 王从彦 周为峰 钟定胜 马臻 池德龙 郭战胜 王恪铭 周忠浩 褚海亮 刘全慧 汪育才 王德华 晏丽红 王安良 徐长庆 许培扬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 1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