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物理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kylark1981 用科学的思维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

博文

科研自由和思想自由来自哪里?

已有 625 次阅读 2025-3-11 09: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自由和思想自由来自哪里?

龚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今天有很多人(包括官员、院士、教授、研究员等)都在讨论,科学研究需要科研自由或者思想自由。这当然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命题。但是,这样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呢?以及又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认为这是他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并没有讲明白或者想明白的地方。这个概念缺乏实质性边界,出现了泛化以及滥用的趋势。

那么,首先应该考察这些言论背后的不自由是什么意思。其实他们所说的不自由,主要是针对目前的评价制度、帽子制度等,或者说就是现在的所谓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帽子)、唯学历、唯奖项等。这是因为高校老师的工资,直接和四唯有关,谁帽子大,论文多,谁就收入高;啥都没有的人,工资就很低。所以在一个高校,收入最高的人群和收入最低的人群的收入比可能在20倍以上。所以,很多人的科学研究,都是围绕着这根指挥棒在运转,自然就没有自由了。

现在的学术交流,也变了味。帽子大的坐前面,帽子小的坐后面;帽子大的有专车接送,住五星级宾馆,帽子小的自己安排行程。于是,科研体系中的等级制度(或者金字塔结构)就慢慢出现了。报告之余,大家讨论的也不是学术,而是帽子、房子、收入等。参加各种会议,也是为了交际,希望认识更多的人,这样以后投票的时候有熟人。至于那些和这些利益无关的东西,比如写书、上课等,费力不讨好,也就没有什么人去做了。所以,尽管近20年我国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的教育水平并没有提高,甚至还有一些退步。这是因为二十多年前认真上课的老师还是很多的,今天要少得多了。

于是,我们看到,所谓的科研自由或者思想自由,其根本目的其实是待遇,和所宣扬的自由并无太多直接的关联,更多的是某种借口 --- 除非我们假设当待遇足够高以后思想就真的自由了,就可以自由创作了。事实是,那些待遇好的人,也并没有做出更重要的科学成就。这就形成了中国科研体系的一个悖论,找不到谁是因谁是果,似乎每个人都是受害者。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今天中国的科研困境了吗?未必!即便没有了四唯,评价体系还在,而只要有评价体系,就要有区分度,就要看论文、看奖项、看帽子等,除非完全进入大锅饭时代,搞平均主义。如果这样,人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这真是一个矛盾,所以除非资源足够丰富,容纳得下所有人的需求,否则这个困境就一直存在。

讨论帽子不是本文关心的话题。这个问题本身是重要的,值得进一步讨论。这是因为,我们的确被一些东西束缚住了,思想并不自由,创新力不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我们的思想自由,到底来自哪里?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自由的思想,首先是人的自由,是人心的自由,而不是外部的约束。我们很多人被各种名利束缚,其实也就没有自由了。所以,如果要追求思想的自由,就要破除掉那些束缚我们思想的东西。首先是我们已经学习到的知识。我们学习知识,掌握了一些技能,其实也给自己带上了一副枷锁,我们的行动和认知自觉不自觉地会用到这些习惯。这是最大的束缚。其次就是我们的勇气,我们敢不敢突破这些束缚,敢不敢挑战权威,敢不敢走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如果考察一下历史上那些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就会看到,他们都不是在资源极大化条件下做出来的。相反,独处、孤独、痛苦等,往往是导致重要突破的关键。所以对于思想的自由,物质基础当然重要,可是不是最关键的。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四唯当然要破,但是和科研自由和思想自由无关 --- 至少不是直接相关的。我希望我们不要简单地把科研自由和评价体系放在跷跷板两边,似乎解决了体制问题,思想就自由了,创新就开始了。未必!思想的自由,主体是我们的心,应该从内心去寻找。笔者特别推崇王阳明的一句话:“行有不足,反求诸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体制的问题,总有一天会解决,但是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需要我们自己慢慢去培育。制度不能保证良好的科研环境,比如制度不能规定开会时应该提几个问题,会后不许讨论和学术无关的问题等等,我们才是这个环境的主体,莫置身事外。

:这篇文章的观点可能和许多老师的观点不同。最近,两会期间,许多委员呼吁创造宽松、良好的科研环境。这是努力的一方面,我们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双向努力,才能改变我们国家的科研态势。我国的科研体系,就像一个重病之人,可能要医生手术治疗,同时也要自身努力。

现状: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我国科研体系不公平性。这种不公平性不仅体系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上,同时还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比如,中国有20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可是具备做研究能力的高校可能只有100所左右。这些普通学校其实有不错的研究人员,他们可能都是名校毕业的,而且有做研究的意愿,可是没有相应资源和支持。当然,他们的声音无人知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9494-1476843.html

上一篇:写《计算物理》有感
收藏 IP: 218.22.21.*| 热度|

5 王安良 尤明庆 王涛 江智耀 池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