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大学本科教学是个“良心活” 精选

已有 3323 次阅读 2025-5-5 08: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本科教学是个“良心活”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众所周知,现在大家谈起大学本科教学似乎总有一肚子怨气。学生和家长埋怨学校和老师不负责,只会做项目赚钱;老师埋怨学生不努力不勤奋不刻苦,来混文凭。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此,我想就这个话题从教师角度谈点认识。

我曾经写过多篇关于大学本科教学方面话题博文,其中我在科学网开博不久就写了一篇:“大学生活还是应该有点激情,2012年2月16日科学网”(我是于2012年1月24日开通科学网)。文章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生给我来信索要学术论文为话题告诫大学生不能像中学生那样继续采取“刷题”方式学习,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大学生活需要一点激情,让大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意义,成为你晚年值得回忆的重要人生阶段。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像我现在这样,偶尔“坐在大树底下,向年轻人娓娓道来,讲那过去的故事。”

我一贯认为,大学本科教学对于我们大多数老师而言属于一个良心活,这是结合我国大学实际说的心里话。因为,大学本科教学不同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后两者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质。尽管我国有的部门也设置了一些教学方面的荣誉头衔。然而,在当下,社会公众和大学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更钟情于各种名利双收的学术荣誉称号,俗称帽子。因为,大学属于学术机构,大家似乎认为这些教学方面的荣誉称号的含金量不及那些学术荣誉称号高,因此,教学方面的荣誉称号对一些钟情于学术的教师吸引力不大。此外,大学本科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大学教师更应对大学生获取课堂外知识负责。为此,大学本科生教育拥有较多的自由度,例如本科学生中出了一些优秀人才似乎也不能归功于某个教师。尽管学生心中有杆秤,他们会记住大学期间对他成长起了一些重要作用的老师,而这些老师往往不是那些只会教学的老师。因此,本科教学不像科研成果那样具有针对个人的显性特征,例如发表学术论文和那些可以转化成生产力的科技成果。

早年我国大学教师科研项目较少,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于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由198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转设而成),而且当时国家投入据说只有8000万,能拿到国家基金项目教师属于凤毛麟角。例如我于1991年获批的第一个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只有5.5万元。因此,当年客观上教师能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本科教学上。我们学校较早要求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例如殷鸿福教授69岁还给本科生一年级学生上“地质学基础”课程。一些拥有国家级学术帽子教授也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包括带学生野外实习。我在学校本科生课堂教学一直持续到退休返聘1年后,尽管课时数不算太多,每个学期一门课。例如《岩石物理学》30个学时,《地磁学》32个学时,《固体地球物理学》40个学时。

当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有所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是大学教师的业绩考核重科研轻教学。纵观世界上那些著名大学教授,包括我国那些大学中的学问大家,一直都秉承大学教师做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之间相互相成理念。然而,大学教师面对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高度量化指标考核政策谁能熟视无睹?科学研究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一个人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何科学合理处理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关系是一个大学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其实,我们社会公众不应该将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割裂。大学教师的科学研究具有多重功能,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将知识服务于大学本科教学。因为,我们很多大学教师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方向一般与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将自己科学研究经历服务本科教学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也是重点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较高的原因之一。

尽管我们有的大学领导们嘴上说的要重视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但是各种几乎都是以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的大学排行榜对学校产生极大影响。这就导致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只能取决于教师的良心。其实,我的经历,对于学校那些资深教应该具有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的基本条件。因为,这类教授已经“功成名就”,他们不必为职称晋升而“忙碌”。然而,由于还有部分教授需要不断“进步”,所以,他们依然无暇顾及本科教学。

毋容置疑,一所重视教师科学研究的大学是一所研究性大学的基本特质,它与重视本科教学之间并没有矛盾。纵观世界上那些知名大学,绝不只是科学研究成果水平闻名遐迩,同样也以出色的本科生教育质量向世界彰显他们的世界名校之美,并成为我国那些富足家庭莘莘学子趋之若鹜求学的殿堂《听剑桥大学校长讲述大学的真谛,2012年8月4日科学网》。然而,作为一个大学教师个体,如何对待本科教学却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良心与操守。数十年来大学教师实践我有一个务实理念,对于大学教授,在一个学期4-5个月时间里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大致只有1个多月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将全副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既可行,也合情合理,因为,科学研究依然占据教授们有效工作时间的大头。正如我在博文《在中山大学发挥余热,2016年11月,21日科学网》中说:“我放下手里所有科研事情(我当时正在主持退休后获批的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心收集资料备课,并利用几十年来我在学院积累的人脉关系,请院里几位在应用地球物理主要方向做得出色的教授给我提供好的案例成果资料,其中有的教授将他10多年的科研与生产结合好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奉送给我,并耐心给我讲解,让我十分感动。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力争让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地球物理学知识,也让他们领略一下一位在地球物理教育领域辛勤耕耘几十年的老教师的‘风采’。”  

 2025年5月5日提交科学网

由于我的博文是由Word直接粘贴,在博客上编辑行距无法调整,特此说明,请大家原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484521.html

上一篇:大学本科教学教什么?
收藏 IP: 59.173.132.*| 热度|

14 周忠浩 窦华书 郭战胜 崔锦华 郑永军 刘鹏飞 王安良 乔中东 吴斌 王涛 赵新铭 guest13612352 guest30115181 guest1109852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6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