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的“读书无用论”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在媒体,尤其是一些自媒体上总能看到一些社会公众面对当下大量大学本科毕业生,乃至研究生不能及时找到满意工作的现实发出“大学读书无用论”的灵魂拷问,显然,这是以前“读书无用论”的升级版。我们这些60年前上大学的人有时确实难以理解“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残酷现实,因为,我们当年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所以,我们不用为找工作而发愁。当然,我们当年上大学的年代与当下各方面情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例如我们1965年全国招收大学生10万左右,据说只有1%的同龄人可以上大学。所以,那时候社会上将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似乎比较靠谱。我们这些农家子弟只有通过上大学才能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困境。我们常说“鲤鱼跳龙门”,“知识改变命运”就是那个年代年轻人上大学动机的真实写照。
如今,时代的确不同了,无论从农村到城市的空间变化,还是人们对知识本质的认识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例如,当年我们虽然国家包分配,但是绝对服从分配,职业上没有挑选的余地,所以,称为“大学一考定终身”就是这个意思。然而,现在则完全不一样,通过上大学(包括各种途径学习)获得知识长本事,在职场上就会常常出现“有本事的人炒老板,甚至自己当老板,没本事的老板炒你”的现象。这些变化深刻地揭示了上大学读书的意义,读大学不是没有用,而是很有用。当然,要说清楚这个道理,首先需要厘清几个相关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上学,读书,知识,职业,事业及技能等。显然,除了职业技术类大学,一般意义上我们不能简单将上大学与职业工作直接挂钩,更不可能与及时找到满意工作挂钩。现在,早已不是一个职业干终身的年代。况且,上学与读书,读书与获取知识,知识与职业技能或事业等关系会因人而异。例如我们一些学生尽管人在大学读书,但是这些学生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学习,以至于我们会发现这类学生确实存在“上大学无用”的现象。况且我们有的大学硬件软件资源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求学的时间和空间的有利条件。例如除了专业知识,还要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从容面对各种复杂就业环境,实现自己阶段性的就业现实,逐步实现“人往高处走”的夙愿。
正如我的文章《学生多元职业结构是大学教师的荣耀,2019年10月8日科学网》中说:“我们教师一定要为学生们多元职业选择感到欣慰,满足和荣耀。因为,他们能够在当下国内外市场经济中游刃有余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是我们教育的成功,而决不是失败。那种一个专业干终身的认识既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也不符合当下社会丰富多彩的市场经济现实。我们只有在大学期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基础知识和课堂外知识教育,培养学生通识教育理念,努力让他们成长为一个‘通才与专才知识’取得最佳平衡状态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就可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王树国同志的“梁文锋如果读了博士还能出DeepSeek吗?”(来自网络),我想必然有两种答案:梁文锋读了博士也许能产出比DS更好的大模型;也许不能。因为,在读博士与产出DS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是与非的逻辑关系。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攻读博士学位。总有人拿几个赚大钱的大佬没读多少书说事,这些人只看到那些大佬的基础学历比较低,却并不了解他们后期在“干中学”的艰苦学习多元化知识的励志经历。前些日子,老家给我发来一份今年全乡考上各类大学学生名单,名单中绝大多数属于一般大学,包括学费高昂的民办大学。然而,我们的村民勒紧裤腰带也要供孩子们上大学,不管毕业后就业多么艰难,因为,他们坚信,多读书一定有用。就像当年母亲对我说的话:家里的困难你不要管,你考上了我要饭也要供你上大学《诠释我的家风,2014年3月19日科学网,中国科学报4月25日第八版转载》。我们村也于8月16日在村里祠堂“永思堂”隆重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升学宴,显示我们村里的村民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因时代演化而改变。村民们重视孩子读书的初心不改,他们对于孩子读书的意义看的远,无论孩子们考上什么类型大学都会倾其所有坚持让孩子多读书。孩子们大学毕业后尽管一时很难找到满意工作,也会去打工,竭尽所能为父母分担忧愁。
多年来我给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报告《我谈大学生活》中提到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就业话题。我告诉同学们,首先要重视在大学期间多元化知识学习,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就业”的基本理念,坚持终身学习,让知识学习始终处于“进行时”状态,你的职业生涯就一定会迎来光辉灿烂的未来。
2025年6月20日策划,2025年8月25日提交科学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8 0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