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小学"是门大学问
三、汉小学代表作,有《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
1、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的第一部字典,共收入9353字,重文1163,总共10516字。许慎根据自己的六书理论,把所收的一万多字,分别归入540部。根据汉字结构特征建立“部首”,是许慎的一大发明,尔后晋朝吕忱的《字林》、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宋朝官修的的《类篇》,都基本上采用许慎的部首编排法。
许慎对每个字的解释,是先列小篆,然后列古字、籀文,即先解形,然后注音、释义、引例,涵盖了文字学和字典学主要内容。
2、《尔雅》是一部分类字典,由战国末期儒生初编,西汉成书。共收入词语4300多个,分为2000多条。《论衡·是应篇》:“《尔雅之书,五经之训诂,儒者所共观察也。”根据清朝学者考订,《尔雅》全书,解释五经的不到十分之四,解释《诗经》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余占全书半数以上是解释先秦《楚词》、《山海经》、《吕氏春秋》、《国语》等其它古籍的。
3、扬雄的《方言》是我国最早的方言词典。
文字、语言与地域有关,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音;同一个意思,不同地区用不同的字、词表达。方言就是某一地区特有的语言形式,具有独特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方言承载着特定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方言的发展反映了历史上的迁徙、交流和融合,是研究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
对方言的分析中,扬雄常用“通语”(或“凡语”),大体指共同语的词或者流通地域比较广的词;“某地之间语”、“某地某地之间语”,则指地区方言,它通行的范围要窄一些;“某地语”,通行范围就更窄了;“转语”,一个词在不同方言里的转化。如“台,胎、陶,鞠养也。(注)台犹颐也。晋、卫、燕、魏曰台,陈、楚、韩、郑曰鞠,秦或曰陶,汝、颖、梁、宋之间曰胎或曰艾。台,音怡。扬雄的《方言》共十五卷,是部没有完成的著作。
4、刘熙的《释名》
语言文字研究必然涉及对词源的探索。我国最早研究事物得名由来的方法是“声训”,就是以声音作为线索解释词义的方法。从战国开始一直到东汉,而刘熙的《释名》是声训研究集大成之作。
《释名》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学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声训”词汇学专著,共8卷、27篇,收录1500余条词目。全书按意义分类,涉及天文、地理、形体、饮食、服饰、宫室等日常生活范畴,试图通过声音线索追溯事物命名的缘由。
刘熙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词源。例如: “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雨水从云下也。。”(以“羽”释“雨”,联想其下落形态); “山,产也,产生物也。”(以“产”释“山”,强调其功能) 。
《释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首次大规模、系统化的词源研究尝试,虽部分解释牵强(受限于时代与科学水平),但为后世词源学、训诂学提供了重要范式。
四、楷书的出现和《玉篇》的影响
东汉末年,隶书逐渐演变为楷书,笔画开始规范,结构更加严谨。 东汉书法家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他的作品对楷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开始独立成体,出现了许多楷书名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等。
魏晋南北朝,战乱、割据、迁徙,但文化繁荣,文字使用更加广泛,但也出现了“世移风易,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魏书·江式传》)“至于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使转移。”(颜氏家训·杂艺》)在文字使用混乱、新字词大量涌现的社会背景下,南朝太学博士顾野王为规范字形、确定义训、纠正谬误、便利检查,总汇众篇校雠群籍,最终完成《玉篇》这部按部首编排的首部楷书字典,共收字16917个(今本《大广益会玉篇》经唐宋修订增至22,000余字),涵盖当时通行楷书及部分异体字,比《说文解字》多收的六千多字,主要是魏晋以来新出现的汉字。部首编排,沿袭《说文》540部首,但顺序和归部有调整,更贴近楷书字形。 采用反切注音,以义训为主,广泛引用文献及口语用例,
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成熟,成为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对字典编纂产生影响,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早期文化中大量引用《玉篇》,促进了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所用字体。
五、《康熙字典》与《新华字典》
元、清两朝,异族入主中原,多样文化碰撞,使汉字在书写、音读、释义方面发生一些变化。另外,语言文字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系统,如康熙《字典·序》中说的:“於金则五音集韵,於元则韵会,於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传,而未显者,尚数十百家。”康熙为加强“同文之治”,便命儒臣编辑字典,即《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收字相当丰富,共收字47035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切音解义,它几乎把每个字的不同音切、意义都列进去,把《说文》、《玉篇》、《广韵》、《集歆》、《歆会》、《正韵》的可采者收入其中。
《康熙字典》共收字四万七千多,现在通行的《新华字典》共收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10000个,实际常用的也就是5000多字。说明在中国大地上流行千年的三万多字,已从现实生活中消失了。一般人对这些字已经不知所以。这三万多字,生活中可以不用,但不能消失,国为要研究中国古代史,阅读古文献和研究古文字,都不能离开这些字,使用、研究这些字的“小学”,依然深奥高雅,魅力无穷。
(完稿于2025年8 月25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9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