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qi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qiao

博文

历经人生不幸却最幸福的姑姑

已有 1354 次阅读 2025-1-30 08:2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今天我要讲的姑姑实际上是我夫人的姑姑。

姑姑比岳母小不到一个月,他们两个人都属于那种娇小秀美的女性。岳母是腊月初八的生日,姑姑是正月初二的生日,一个属龙,一个属蛇,今年是姑姑的本命年。今天正好是姑姑的96周岁生日。借这个机会,我们祝姑姑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1982年的暑假,我们刚从医院实习回来,离毕业还有一个学期。趁着这个机会,女朋友让我去她家见一下她父母,再明确一下我们之间的关系。到阳泉后的第二天下午,女朋友说,我们去看看姑姑。我俩骑着自行车,带了一些点心水果,就去了一矿的宿舍区。姑姑家的房子是依山坡而建的一排排的窑洞中的3间,门脸是红砖砌的墙,她家的院子是下一层窑洞的房顶,每家院子的前面还盖了一排小房子,当作厨房和库房。

姑姑看见我们来了,很是开心,特别是对我这个未来的女婿,她看上去还算满意吧。又是端茶、又是倒水的,让我们在院子里面坐下。她则进了厨房,很快就弄了一大桌子菜,等姑父回来。说实在的,姑姑的做饭的厨艺非常好,就像饭店里的厨子做出来的味道。

我从来就没有听岳父和我讲过他的父亲,倒是见过几次夫人的奶奶。听夫人讲,岳父出生的时候,家里还算是有钱人家。但是她爷爷却是一个纨绔子弟,不仅赌博,还抽大烟。不到几年的功夫,就将家里的田产房屋败了一个精光。只好把6岁的姑姑许配给了姑父家当了童养媳,以抵债。姑父家有一个叫永兴的驿站,生活无忧。幸亏姑姑的舅舅坚决反对,姑姑才没有在很小的时候就到了姑父家。岳父的父亲在姑姑12岁的时候因病离世。奶奶就带着几个孩子来到了阳泉,投奔了在煤矿当技术主管的她的弟弟,也就是岳父的舅舅。15岁的岳父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一家人在阳泉艰难度日。

姑父在16岁的时候,参加了八路军。22岁转业到了阳泉矿务局,成为了一名中层干部。那一年18岁的姑姑和姑父结了婚,之后他们幸福地有了3个儿子,两个女儿。

姑父身材魁梧,声音宏亮。可能是在部队里呆过,性情豪爽。我记得是在88年冬天,因为上消化道出血,不治离世,那一年姑姑60岁。在姑姑80岁的时候,我的二表哥因为胃癌去世。

人们常说,人生最痛苦的三件事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姑姑少年丧父,失去了成长时最大的依靠。姑姑在60岁的时候失去了相亲相爱的姑父,失去了终身的伴侣。到了老年又失去了可爱的儿子。人生的三大不幸她全赶上了。

但是姑姑是坚强的,她没有被这些不幸击垮。姑姑是幸福的,她的儿女们都事业有成,孝心满满。平时,只要是周末或者节假日,表哥、表弟和表妹们都齐聚姑姑家,大家一起做饭,家里充满了欢乐。随着年龄的增大,姑姑的膝关节开始疼痛,不能多走路了。表兄弟们就请了一个亲戚来家里帮忙,后来表弟又将伺候母亲的重任接了过去。已经退休的表弟,每天和姑姑吃住在一起,照顾着年迈的姑姑。表妹是一个抖音高手,我经常看见表妹在抖音里发布姑姑的生活场景。我看见每天表弟推着姑姑下楼晒太阳、姑姑在家里发豆芽、做酸奶、包饺子、做针线……。96岁高龄的人了,除了腿不好以外,耳不聋、眼不花,不仅记性好,逻辑思维也很缜密。还经常通过微信和我们聊天……

表妹告诉我说,虽然姑姑经历了人生的三大不幸,但是她性格坚韧。在姑父去世以后,带着几个孩子度过了最初的痛苦,把孩子们都培养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孩子们也都非常争气,在工作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家庭生活都比较圆满。

6449fe2f50f71b72cb459fddd1fcf72.jpg

 

健康炯烁的姑姑,这哪里是90多岁的老人

 

姑姑是非常聪明的,她虽然识字不多,但知人论世,贤惠,豁达、善良、乐于助人、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儿子女儿孝顺,她与儿媳女婿相处也非常和睦。

姑姑勤劳持家,尽管年纪大了,但每天和表弟抢着打扫卫生,帮着做饭……。

姑姑是不幸中最幸福的人。姑姑的幸福,来自于她早已看遍了云卷云舒,风来雨去,世态炎凉。早在20年前就已四世同堂了,子孙绕膝了,但她还期待着五世同堂的那一天。

祝福姑姑生日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6948-1470700.html

上一篇:万汇此时皆得意,再辉煌——2024年优秀博文获奖感想
下一篇:放下手机、放下烦恼
收藏 IP: 101.224.225.*| 热度|

6 许培扬 尤明庆 张学文 郑永军 夏炎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