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颗顽强的种子,只要条件合适她就会发芽;这是一颗随风飘扬的幼苗,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她都会茁壮成长。现如今,当初的种子早已发芽,当初的幼苗早已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生命学科。虽然她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各种磨难,虽然有的成员在困难的时候离开了,给她的成长带来了困难,但是所有的困难都阻挡不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科的发展。因为在生命学科这颗种子刚刚埋下的时候,就一直有人在精心呵护着她,就一直有一个促进她生根发芽长大的力量在支撑着她。而这个神秘的力量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科的党组织!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985年“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甫一成立,学校党委就委派了在交大工作多年的老共产党员朱淑英同志负责新成立的生物系的党组织工作。朱淑英同志1948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交通大学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临近退休,组织上又派她负责“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管理工作。虽然只是临时负责,但是她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研究室初建的过程中,配合沈善炯院士多方吸引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6年学校正式任命了江凤记同志接替离休的朱淑英同志,担任系党总支书记。江凤记同志的工作也卓有成效,特别是在发展年轻党员,培养青年干部中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引进了多位在国内外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端人才。在江凤记同志担任系党总支书记期间,积极落实干部年轻化、专业化的战略方针,发展了很多中青年教师入党,为交大生命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培养了人才和干部。罗九甫1969年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去了山西省晋城县的一个三线军工单位工作。1984年,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困难,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加入了筹建“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行列。这次调动工作,虽然解决了他个人生活上的困难,但实际上也让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学科领域。罗九甫来到交大后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1985年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成立,罗九甫同志任系副主任。1986年,罗九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93年接替离休的江凤记同志成为了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党总支书记。1997年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以后,罗九甫同志任学院党总支书记。罗九甫同志在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期间,还于2004年兼任交大医学院的党总支书记。2007年还配合徐学敏教授负责筹建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退休后担任了两届上海交通大学老教授协会会长,并担任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至今。
八十年代末,刚刚筹建起来的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系面临着诸多困难。在“出国潮”影响下,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系领导班子也出现较大变动,本科教学一度难以为继。一时间,朱章玉和罗九甫成了系里为数不多的留守干部。艰难方显勇毅!面对困难和压力,他们团结协作、互相勉励,带领同事们不离不弃、坚守阵地,顶住各种外来冲击和影响,艰难地完成了日常教学科研任务,并寻求着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在交大生命学科初创的困难时期,一批党员教师们不计个人利益、守望相助,坚韧不拔地完成了教学科研任务,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科的发展崛起留下了火种和希望。期间,原先在校的党员骨干傅和平、陆秀英、李堃宝、张雪洪、王一抗、杨虹等及从校外引进的佘蔚芝、许煜泉、徐晋麟、童耕雷等优秀党员教师都在生命学科的创建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先锋模范作用。
1997年,学校进行了一轮院系调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生物系党政班子敏锐地抓住机遇,通过内联外合,将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与生物医学工程教研组合并,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共建的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汤章城教授出任了第一任院长。朱章玉教授任常务副院长,林志新教授任负责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庄天戈教授任负责科研方面工作的副院长。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成立,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之后,罗九甫、朱章玉等学院党政领导借助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科研基地和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与国内外学术圈交流日益广泛,合作日渐对等。学院领导的视野也不断拓宽,他们站在生命科学的最前沿,瞄准世界一流的目标,建设和规划自身的建设蓝图。多年以后,生命学院的发展实践证明了此举的重大意义,由此给生命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创造的快速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已经有目共睹。
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共建,推动了生物学学科点的设置和布局。首先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相对成熟,拥有博士学位授予点。在这期间,学院抓住全国学科调整的机遇,从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完善了学科布点,使百年交大有了第一个生物学的博士点。同时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不是简单的并入,学院的文化、资源、领导力等也有力支撑和激发了该学科的活力,结果是使两个原先薄弱的学科都得到发展,这是一个理工科合作共建办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成功案例。为了加强两个一级学科的学术力量,学院力邀在肾结石破碎排石以及高能超声聚焦诊治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教授加盟,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学科的办学声誉和信心。
新成立的学院有了相关的博士点,这样在引进人才和学科发展中就具有了很大的潜力。我在采访的时候,罗九甫同志就多次和我提起此事,在学院成立的初期,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组合在一个学院里,其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02年我调入交大以后,就是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招的博士和硕士,一直到2005年学校有了生物学一级学科,我才开始在生物学学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21世纪被认为是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年代,各学科学者都参与其中。学院党政领导前瞻性地意识到借助交大多学科优势走交叉融合的道路既是交大生命学科异军突起的必经之路,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全国首家提出和实践了生命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的理念,成立了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旨在成为融集学校其它X专业的学者,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基地。校党委书记王宗光出任该中心首任主任以示重视和支持,美国斯坦福大学朱棣文教授出席了成立仪式。 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推进了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学科交叉,突出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特色;贺林、邓子新、徐学敏等杰出人才的引进及他们的辐射作用使生命学院的人才高地渐趋形成。这之后,上海交通大学的生命学科日趋成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在学术界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基地!
学院刚成立的时候,办学经费并不富裕,仅有的经费怎么支配,这也是摆在生命学院领导面前的一个难题。以朱章玉、罗九甫为首的学院党政班子认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他们首先就放弃了给自己的实验室添置新设备,在他们的带领下、许煜泉、徐晋麟等老一辈党员教师也主动放弃了向学院要资源的想法。在大家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学院得到的第一批“211”办学经费全部投入到了Bio-X中心的建设当中。
罗九甫等一班人深刻地认识到,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留住人才,培养新人离不开学院的文化建设。先进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的力量,是一种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建设一个国家、振兴一个民族需要这种精神,建设一个一流学科同样需要以这种精神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的支撑。学院成立初期,工作条件并不好,但是学院的教师们看好的是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下之间、同事之间融洽的氛围、领导班子奋发向上的工作激情和为教师办实事的效率和工作作风。许煜泉教授为这种文化氛围所感召,从新西兰留学回国后就加盟了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与技术系,担纲了“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他积极申请课题,孜孜不倦地研究生物农药,发现了可以抵抗植物霉菌病的申嗪霉素,获得了国家级的大奖,产品进行了成果转化,走通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退休后,许煜泉教授仍然在继续着他的研究。党员教授徐晋麟为了学院的发展,不但出色地把自己主讲的“现代遗传学”建设成全国精品课程,还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引荐优秀人才。交大生命学院异军突起,靠的是学校的重视和支持;靠的是学院多年花大力气建设成的优秀师资队伍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更靠的是学院党委自始至终重视学院文化建设,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协调、齐心协力、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正是这种精神力量鼓励着几代生科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寻求生存发展的机遇,实现了在交大发展和壮大生命学科的愿望和决心。
上海交通大学是在全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单位。通过个人业绩考核,避免了人浮于事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全体教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虽然生命学院的考核也很严格,但是学院领导的做法也很有人情味,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营造了出大成果、出高端人才的良好氛围。邓子新、贺林两位教授刚来交大工作时,学院实验用房极其紧张,为了给两位教授安排实验室,学院各办公室曾三次“搬迁”,最后全体行政人员挤在一个不足30平方的小平房里;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为了让新引进的教授潜心科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学术潜能,学院从不简单地做学校政策的“二传手”,不把“工作量”的压力加给新引进的教授。在这种氛围下,很快贺林、邓子新等脱颖而出,成为业界的翘楚。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朱贻盛教授精心培养研究生,连续毕业的两届博士研究生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
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文化氛围,就这样在交大生命学院形成了。这样的文化氛围的形成,为生命学院内部教师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大家将生命学院的学院文化总结成了:“修德厚爱,健己惠人,强队谐群,凝特聚优”口号!
2006年,经过组织推荐和全国范围内的评审,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总支获得了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的称号,成为基层党组织的示范标杆单位!
2006年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总支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总支称号。这是时任党总支的全体成员在生命学院楼前。
左起:杨虹‘陆秀英、罗九甫、付和平、张雪洪、王一抗
现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拥有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代谢与发育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农业部国家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验证测试中心、上海市转基因生物和食品安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多个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学院还拥有生物学、生物工程、生物与医药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生物与医药等二级学科;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等4个本科专业及方向,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另外还有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目前共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建成了具有交大特色且较为完善的现代生物学学科体系,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ESI全球前1‰,微生物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保持ESI全球前1%。
……
上海交通大学的生命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攀强的发展过程。虽然在发展的初期面临过种种困难,但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组织始终发挥着中坚作用。他们努力进行文化建设,吸引和培养人才,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越来越多的原创性成果,预示着更加辉煌的未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