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茶的可拓创新之道
我的爷爷喜欢喝茶,我的爸爸妈妈也喜欢喝茶。
在记忆中,第一次喝茶是和爷爷一起。因为好奇,所以偷偷尝了一下他茶缸里的茶,又苦又涩。让我不禁好奇,这又苦又涩的东西,为什么爷爷每天都喜欢喝?
我的爸爸妈妈也喜欢喝茶。确切的说,是因为爸爸喜欢喝茶,所以退休后开了一家茶馆。妈妈不太理解爸爸为什么喜欢喝茶,于是也开始和爸爸一起喝茶,慢慢的妈妈喜欢上了我给她买的普洱茶。后来,当我陪爸爸妈妈一起喝茶时,才发现其实爸爸喜欢喝的不是茶,而是酒。确切的说,也不是酒,而是与美食,还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闲谈,甚至一个人我行我素、无忧无虑的闲暇时光。
我对茶真正产生好感是在成都,大约在2001年左右,那时候刚刚大学毕业,工作也张弛有度,平时不忙时,就会和朋友一起去喝茶。一次走进一家古色古香的茶楼,朋友专门为我点了一杯碧潭飘雪,还故作神秘的问我,猜猜为什么这款茶叫碧潭飘雪?嘿嘿,当茶端上来,他让我打开虚掩的盖碗,里面有醒过的茉莉花茶。他小心翼翼的向茶杯里注入三分之二的开水,不一会儿,盖碗里白色的小花瓣慢慢绽放在淡青色的水面上,很像一波碧潭里飘着雪,很清雅脱俗。花香伴随着茶香,再加上茶楼里宛若烟云的古琴声,很容易让人由内而外的、不由自主的升腾出一种淡雅之美。确切的说,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茶之美,在武侯祠旁边的义府茶楼里。回到家里,我找来苦丁茶,然后再加入几颗枸杞,用来中和苦丁茶的苦,没想到春江花月夜的即视感跃然杯中。
茉莉花茶虽然好看,但冲泡不当,依然会有苦涩之感。所以后来,我喜欢上了玫瑰花茶,偶尔也会喝一点菊花茶。直到2014年5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一位女孩展示茶艺,发现旗袍很漂亮。由于人美茶也香,我又开始驻足良久。直到两个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才猛然发现,原来中国茶并不是我们平常在茶楼里常喝的毛峰、茉莉花茶、菊花茶,还有很多种。可能一般不喝茶,而且出去喝茶时都是谈事,所以注意力并不在茶上,所以并不知道原来中国茶分类,更不知道我们平常喝的毛峰,只是绿茶的一种。除了绿茶之外,还有黄茶、白茶、青茶、红茶以及黑茶。至于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都属于拼配的花茶。虽然知道了中国茶分类,但由于平时不怎么喝茶,所以也没有刻意去记忆和甄别自己喝的到底是什么茶。现在回忆起来,才发现原来爸爸喜欢喝的毛尖属于绿茶。
伴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发现和朋友聚会喝点小酒的日子越来越少了,朋友很久不见,一般会互赠一些小礼物,比如茶。2014年11月中旬,以前关系特别好的同事送了我一盒茶,说是正山小种,让我尝一尝。没想到,第一次品尝就喜欢上了。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红茶。
2015年2月中旬,第一次带孩子去丽江玩,17号的下午,在丽江街头闲逛时,遇见一家本地人家的普洱小店。店里有个气质清雅的女孩,她看我进店,很是热情的邀请我先品尝一下她刚泡好的茶。看我对普洱好奇,还顺带给我介绍了下滇红和普洱,告诉我普洱的价格从几十到上百不等,生茶降三高,熟茶养胃。带着好奇,我尝了一杯她刚泡好的滇红,入口依然苦涩,但奇怪的是,茶水吞下后,回味居然有一些甘甜。于是带着好奇,买了一饼普洱,送给了妈妈,也可能是从那时起,妈妈开始喜欢上了喝普洱。所以,每次去丽江,我都会给妈妈带几饼普洱回来。可能正是我对妈妈的好,让儿子也感受到了,所以在三八妇女节时,他唱着“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累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在清晨我出门时递给了我一杯他亲自泡的茶,还主动和他爸爸一起,煮鸡蛋、包汤圆……拖地……帮我剥好鸡蛋。同年冬天,在四川师范大学高教培进修时,遇见了一位来自大凉山的研究荞麦茶的同学。第一次见到全麦苦荞茶,初看有点像大麦茶,但个头要小很多,形状有点像小心脏。闻起来有点油麦香。也可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研究信息甄别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应用到茶的安全消费领域,买茶时,不是有钱就行,有钱只是第一步,了解茶的来龙去脉,功用以及禁忌也很重要,特别是在电商时代,各种茶的信息琳琅满目,甄选出适合的很重要。记得第一次给儿子喝全麦苦荞茶时,儿子尝了一口说,不好喝。然后若有所思地说,它的营养一定很好吧,因为有营养的都很难吃。当然我的妈妈也觉得不好喝,还是觉得普洱茶好喝。但我却觉得味道还挺好,很好喝,有一种淡淡的麦香味,没有市场上那种混合荞麦的味道浓郁。可能因为儿子的话触动了外婆,虽然觉得不好喝,但一贯勤俭持家的妈妈最后居然把开水泡过的荞麦都吃了。
2016年1月,万达的印度菜菜回馈会员,送了新年小礼包,发现里面不仅有手工小饼干,还有印度米、印度茶,以及像花茶的口香糖,此外还有一封写给会员的感谢信。印度茶袋旁边,还附了一张卡片,上面记录着“论一杯地道的马萨拉茶如何诞生”。当然,当你喝的茶越多,越容易发现新的茶,比如3月的山东三斤蒙山的桃花茶。做法和玫瑰花茶有点类似。才知道原来桃花不仅可以用来制作桃花酒,还可以用来做茶。桃花茶大约每年三月份手工采摘,花期较短,每年仅有一周左右的采摘期,而且采摘速度极为缓慢,所以一般需要提前预定。5月,因为对巴登尼玛老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课感兴趣,所以开始去图书馆去看一些教育学奠基之作,比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了专著才知道,原来夸美纽斯信仰的是基督教,于是在一位邻居的介绍下,第一次体验了基督教的“妈妈下午茶”,不仅因为好奇买了圣经,还倾听了妈妈们天籁般的“福音”。现场感受妈妈们虔诚地分享养儿育女的智慧,感受到了为什么夸美纽斯开创大教学论的初心,源起于期望通过教育给更多青年的内心播种下爱的种子。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这样写道“大教学论,阐明将一切事物教给全人类的无所不包艺术或确切陈述在每个基督教王国的一切教区、城镇、乡村建立这种学校,以便使全体男女年轻人无一例外地迅速、愉快、透彻地成长为精通科学、道德纯正、虔敬有教养……”不难看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初衷是好的,但为什么现实实施大班教学的效果有的好,有的不好呢?跟具体实施时教育的目的、师资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息息相关?
2016年6月,端午节来临,为了孩子读书问题,新小区的几个业主聚在一起想对策。为了不被打扰,一位业主选择了一家小茶舍,期间大家讨论很激烈,一不小心,4个小时的时间就飞快度过了。直到凌晨,大家才依依不舍各自回家。走到茶舍门口的时候发现外面已经下了大雨,还好遇见了一位有灵性的茶舍小妹,打着伞,把我们这些“逼上梁山”的妈妈们顺利送回了家。回到家,家人已经入睡,为我专门留了灯,心也开始变得暖和起来,才发现自己真的是有点累了,但可能是太累了,也可能是心里有事,所以怎么睡也睡不着。这时耳边又响起儿子安慰我的话“妈妈,您不要去看她们吵架了,好吗?我们拉钩!其实学校没有名字挺好的,就叫无名小学也不错。只要这个学校的老师懂法,不打学生就好”。过了一个星期,又去茶舍。一见我进来,茶舍小妹丹丹惊奇地告诉我她新发现的一个秘密,每次我来茶舍都会下雨。真的吗?嗯,丹丹很肯定地说。回忆了一下,虽然去茶舍的次数不多,但的确每次都下了雨。不仅如此,还发现“女本柔弱,为母则刚”的秘密,为了孩子读书问题,妈妈们真的是很用心、很勇敢。孩子是最容易感受到母亲的情绪的,当夜深了,妈妈们伴着滴滴答答的小雨,互相道别回家后。一进门,儿子很开心,因为他的妈妈回来得比他预期还要早。洗漱完毕后,儿子看我很累的样子,又猫过来开始给我打气:妈妈,您今天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我笑了笑地说,给我可爱的宝贝做糯米凉茶。儿子很开心,接着说,哈哈,妈妈,谢谢您,糯米凉茶可好喝了,我还给您留了一碗。过来跟我握握手,再抱一个,再陪我躺一会好吗?我很乖地躺在了孩子身边。儿子很开心,他悄悄的从枕头下拿了一个东西,然后跟我悄悄说,来!给您,我猜您一定很喜欢她。孩子把他最喜欢的蘑菇宝宝递给了我,还慷慨地说,今晚蘑菇宝宝可以陪我睡觉,他明晚再来接蘑菇宝宝。然后,儿子开始口中念念有词地准备入睡了。我很好奇,问儿子在念什么?儿子不好意思的说,嘘,我在跟我心中的小太阳聊天呢~
2016年7月,我不再参与新小区业主妈妈们的关于孩子读书问题的诉苦交流会了。铭茶也歇业了,虽然有点小遗憾,但也意识到,奶茶虽好,抱怨看似解压,但能够提供的解决问题的能量其实也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数都是负能量。想要从根上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还是要听儿子的话,在家庭教育上下功夫。与其花时间聚众诉苦、抱怨,还不如静下来和孩子一起读读书,和孩子多交流交流。当我开始尝试内观,尝试不再诉苦与抱怨,开始真正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开始尝试提升亲子陪伴质量时,与此同时,关停的旧茶舍又重新开张了。旁边的雅岛英皇茶虽然还在,但生意也越来越冷清,还打出了“全场八折”的广告招揽生意。除了铭茶外,旁边又开了一家“五代同糖”。店的名字很特别,环境也不错,属于甜品店,一般日常只有两名工作人员,小女孩负责点单,端茶送水,小男生负责做甜点。小女孩很有心,看我对小男生弄错的水果甜点有点不满意,她立马又去厨房加了一小碟芒果过来。呵呵,又想起了福特的生意经——产品和服务做好了,利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转眼又到了暑假,带着公公婆婆和孩子,全家总动员,又去了丽江。先一路向西,骑着马沉浸式体验茶马古道,一路清泉溪流相伴,风景独好,的确很适合夏季避暑。顺着溪流步行而上,偶遇一处纳西农家小院,里面有一种土陶茶,茶器很是古朴,像陶又像砂。还去了洱海,发现有一家饵语民宿,没有麻将,只有美景、茶与图书,与心爱的家人一起,很是惬意。继续向前,来到了白族村寨,发现了一种特别的“三道茶”。第一道是白族老人晨起时最爱喝的“苦茶”,用当地产的绿茶放入土罐中,边颠边烤,大约颠烤一百下之后,再倒入开水,老人一早喝下,很醒神。第二道时在婚嫁时,女方给接亲的人泡的“甜茶”,在水壶中依次放入白糖、红糖、姜片熬开,把核桃片、乳扇丝放入杯中,冲入熬好的姜糖水即可。第三道是“亲亲热热茶”,是新进门的媳妇敬公公婆婆的茶,依次在水壶中放入白糖、蜂蜜、姜片、花椒、桂皮即可,熬好后,现在杯中倒入1/3的苦茶,然后再倒入新熬好的第三道茶。哈哈,有趣吧。看似简单的“三道茶”,蕴含了少数名族白族丰富的日常生活智慧以及人生哲理:作为一家之长的老人,首先要忆苦思甜,才能精神勃发,给年轻人做好榜样。而刚步入新婚殿堂的年轻人,则应恩恩爱爱、甜甜美美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而作为新媳妇,要懂得人生应先苦后甜的道理。
千万不要看孩子小,但只要经历过的事,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可能看多了大人喜欢喝茶,但却好奇为啥小孩子却不能喝,于是也开始自己发明创造小孩子可以喝的茶,比如从阳台上采几朵茉莉花,再加点蜂蜜,做几碗全家人都可以喝的茉莉蜂蜜茶。
学区房外的小学校迟迟开不了学,跟着业主们维权了一个多月后开始听儿子的话,不再去管那些自己能力目前还不能改变的事情,而是开始专注自己的身心修养,慢慢提升家庭亲子教育的质量。每到周末,开始有规律的带孩子出去玩,但作为在职工作人员,日常加班是常有的事情,一次身心疲惫的时候,不想开车出去,于是决定就在市区玩,逛街时偶遇文殊院香园的尘庐。尘庐一共有三层楼,一楼大厅,二楼有开放包间,三楼有相对比较私密的小包间。一家人,选择一个朝阳的小包间,没有人打扰,父子俩可以下下棋,我则听茶师讲一讲有关茶的故事,再品一品茶,可以快速缓解一周的疲惫。
漫游香园久了,开始喜欢上了精心制作的素食,慢慢喜欢上了一叶一世界的素茶火锅。当喜欢上了茶,心静了之后,更喜欢上了亲子阅读。还发现了樊登读书会,有很多线下的读书会,比如在“润道”茶馆听成都茶文化品牌背后的小故事。幽默风趣的散打风格,让文气风雅的茶有了更多烟火气。也成就了独居特色的“成都润道读书会”。在“润道”看来,成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故事的城市,是因为成都有着许多有故事的茶馆。茶客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摆龙门阵,让每一泡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位茶客都可以找到不一样的“茶趣”。在“润道”,可以不买茶,也可以不点茶,可以带上一本书,直接参与茶友之间的“换茶”“换书”活动,听喜欢阅读的茶友讲述每一泡茶、每一本书背后的故事。
由于不喜欢茶的苦涩,所以会经常在家自制水果茶,比如在雾霾重的冬日清晨,冲泡一杯温暖的百香果茶,缓缓喝下,内心就会缓缓升起一个小太阳。
为了避免雾霾天气给孩子的身心造成的损害。2017年开始,每到雾霾天就会带着孩子去空气质量好的城市。比如去西双版纳开启快乐的活力农耕之旅,可能短短的十天时间,和爱喝茶的叶子接触多了,所以回来的时候开始对茶又开始关注起来,坐飞机回成都的登机口刚好有一家林顿书店,发现了一本双福、陈秀花、李珊等编著的《中国茶图鉴》,送给孩子做新年礼物。自从开始关注并选择更加安全的食材,并用心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之后,孩子也越发暖心了。还会根据日常我给他调理身体时的方法,去照顾肠胃不舒服的爸爸,比如给爸爸做爱心苹果茶。
为了给家人甄选更加安全的食物,2017年3月8日,在翔生大地有机生态农场,我第一次品尝来自台湾的阿里山札基谷的乌龙茶、洛神花茶,台湾原味的马告豆干,并开始系统研究有机农业。为了更深入理解有机种植方式,我开始在太阳公园儿童之家组织“二十四节气绘本户外亲子阅读”活动,期望能够把二十四节气的主题阅读亲子活动系列化、常态化。虽然一开始有点忙乱无序,但坚持下去,效果就越来越好。从最早的采棉花菜(清明菜)、做清明饼,再到“二十四节气谷雨茶”,虽然有点累,但心想着可以让更多家庭和孩子喝上更安全美味的亲子茶,也是值得的。最初,预计每个周末,只收参与的大人的活动费用,比如120元一位,0-12岁的儿童免费。但后来就直接AA制,自主消费,这样更可持续。为了做好二十四节气亲子谷雨茶会,我专门去拜访了漫时光的敏敏。她很喜欢喝茶,特别喜欢喝白茶,所以重点给我介绍了白茶,发现有趣的是,原来白茶和普洱茶一样是可以做成饼状的。2017年4月16日,第一次组织“PTA二十四节气绘本剧:谷雨茶”,当时有听参与家庭的小伙伴说天气预报有雨,还有冰雹,有点忐忑。但按照约定的时间上路后,没想到一场绵绵细腻的春雨过后,茶园变得更加生机盎然。在一天的时间内,经历了“一芽一叶”到“一人一茶”的生命轮回后,发现天气也可以因为我们而改变的喜悦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第一次看明月村茶师张哥做茶,在悠扬的古琴曲中看茶叶在双手中欢乐的翻腾,有种“茶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又过了一个星期,在给孩子洗衣服时,发现纯棉扎染的小褂子有一股玫瑰的香气,仔细一看,原来是谷雨节气孩子在明月村采的茶,放进了小口袋里,没想到在里面安睡了五天之后,完全没有腐坏的痕迹,自然风干了还有了玫瑰的香气。也正是有了这一次谷雨茶的经历,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尝试去发现茶、品尝茶,特别是来自山野的茶,感觉真的可以透过茶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不仅如此,在组织了多次二十四节气绘本剧之后,孩子开始根据每一次学到一些关于茶和茶点的知识,自己拆敢做下午茶点心,比如香蕉饼。第一次看孩子在家做香蕉饼的时候觉得眼熟,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在自然工坊玩的时候,王村长教过他制作,虽然第一次做,样子不好看,但味道还可以,吃到一半时发现有些没有和均匀,面粉多的地方没有熟。但在三伏天里,8岁的孩子能让我这个没有休息好的妈妈躺在空调房里休息,悄悄一个人在闷热的厨房里做茶点,太让我意外了。感动之余,就在想,如果能开发一个APP,专门来做家庭成长记录,可以分类整理家庭中孩子成长的点滴美好记忆,等他长大了,送给他做新婚礼物,一定是最好的新婚礼物。
开学后,发现自己又瘦了,只要一上课,就经常废寝忘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下午茶很适合自己,肚子饿的时候做一点茶和点心,可以快速补充能量。也正是这个下午茶习惯的养成,让我开始对茶、点心和茶器有了更多关注。一次跟老公回他老家,一位朋友专门给我们泡了一种名为“宫廷粒粒香”的茶,初泡入口没什么特别,但吞进喉咙后,慢慢回味到一阵甘甜,很像“甘草”的味道。好奇问朋友,他说是来自云南的茶,每年产量有限,是间隔着桂花生长的老茶树。哈哈,一刹那,突然也很想在四川间隔着桂花种一种茶。但后来,朋友说,除了原料,做茶工艺也很重要,还有最后一个环节的冲泡。总之,一款好茶,其实至少是需要三人行的,种植茶的人、制作茶的人和冲泡茶的人精诚合作,才能成就一款好茶。
2017年10月23日,出差回来,发现孩子和老公来接我时带了柚子,回到家发现不仅客厅里有新买的柚子,厨房里还有没有吃完的柚子。天气越来越寒冷,该怎么吃水果呢?嘿嘿,能不能做成蜂蜜柚子茶呢?
2018年4月29日,在北京故宫发现很多古树,本来想再去逛一下清华,但发现市区雾霾太严重了,鼻子很不舒服,于是赶紧躲进了屋子里,喝喝茶、看看书,再坐个公交一家人去看场电影,蛮开心。当大环境不能改变时,适时改变小环境,给孩子营造一种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很重要。
2018年5月28日,发现去年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已经开始理论联系实践,和家人在学校旁边开了一家新店——一家川派西餐厅,各种麻辣口味,整个餐厅的食材都尽可能做到源头把控,肉酱都是自己加工的,既安全成本又低,所以份量特别足。
2018年8月18日,带孩子参加中国科学院科考队夏令营时途径日本,第一次到日本,发现环境很干净整洁,垃圾分类很严格,工作人员大多数是老人。我们的司机就是一位67岁的日本老爷爷,他看孩子很认真学习垃圾分类,很是开心,看孩子好奇,还邀请孩子到驾驶室去体验坐在大巴司机位置的感觉,后来,路途过半,孩子觉得日本老爷爷开车很辛苦,特意休息时到小店买了一瓶特茶(绿茶)送给老爷爷,司机爷爷很意外也很感动,翻箱倒柜找了一个适合男孩子的小玩具(塑料直升飞机模型)给孩子。
2018年12月18日,和刘胜林教授聊工作坊的事情,刘老师跟孩子聊了大概二十分钟左右,说孩子的学习能力不用担心,但与人沟通的能力还需要关注下,虽然孩子懂得很多,反应很快,但与人沟通时思维很跳跃,会突然插入一个话题,可能是想赢得成年人的关注,这时候作为家长,不能过度去关注孩子,而是应该告诉孩子,我们很愿意跟他聊一聊他新发现的那个话题,但是现在不是最佳的时间,给他一个明确的时间,让他学会等待的同时安心去做自己的事情。刘胜林教授说一般喜欢调皮捣蛋和喜欢插话的孩子可能大多都因为我们成年人对其关注不够,仅仅关注了物质,而忽略了心灵的滋养。还有一方面,就是孩子长时间与大人接触太多,缺乏与同龄小朋友交流和沟通,很习惯关注大人关注的问题,聊大人关注的话题,所以要适当引导孩子参与话题,而不能不关注孩子的话题,或者跟着孩子的话题跑。
2019年1月15日,张哥分享了一些他新做的茶。在聊到茶的安全问题时,李乐骏发现,中国虽然是茶道的起源国,但真正让茶道风靡世界的是日本。但日本的茶道不同于中国的茶道,中国茶道有自己的特色。茶首先是食物,食品安全是第一位的,但不过不要过分迷信所谓的大师、农家、手工类的三无产品,追本溯源,找到安全的适合自己的茶很重要。
2019年2月19日,带孩子去未来中心三楼的普照精舍,发现正清和雅,领悟到了一种很特别的日常生活哲学之美。想起了刘胜林教授说的那句“玩笑话”,“千万不要小看一杯茶,一杯茶可以助力家庭成长一百分哦”。的确,慢慢喜欢上了在家里开茶会,爸爸弹古琴,妈妈练字,孩子看书也好,玩积木也好,只要一家人每天都能坚持一个小时的亲子交流学习时间,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内心都会特别喜悦。
2019年5月2日,再次拜访了明月村的茶师张哥,走访了当地几个特色作坊,从表面上看,大家营销各有特色,作为普通消费者,如果没有当地人做向导,很难辨识哪些是本地的,哪些是外地嫁接的,哪些是假冒伪劣的,工匠作为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手工业从业者,一般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传承手艺,很多时候还遵循着不对外传的祖训,这也是导致很多优秀的手工工艺慢慢消失的原因之一,比如制茶、制作茶器以及茶点,很是可惜。
2019年7月13日,开始在北京工业大学系统学习TRIZ创新方法,从一级开始。发现主讲教师孙永伟博士带了一个看似普通的杯子,却可以热水,煮茶,很有趣。带这样一个便携式茶杯,就可以随时随地开茶话会了。
2019年8月3日,带孩子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发现了一个零点书房,里面有个“茶书人生”书吧,还有“摆渡船读书会”,看着我心生喜欢,就想着,老了开一家大大的书店。其实从2017年开始就给一些有机生态农场捐赠绘本和家庭教育图书,想发现一些高品质的有机生态农场,一起共建共享充满爱和希望的美丽星球。
2019年8月28日一早,可拓学创始人蔡文先生在可拓学应用群里分享了一段“弄潮儿”:“大多数人喜欢跟着潮流走,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弄,既安全,又保险!有极少数人,愿意当弄潮儿,让潮流跟着他走。有人说,这危险,会被潮流吞没。有人说,宁随潮流,安安稳稳。你呢?相当弄潮儿?还是抱残守缺跟潮流?”我默默回答,当然喜欢做弄潮儿,于是泡了一壶茶,开始想了解更多有关可拓学背后的故事,并思考着中国茶的可拓创新之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