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原创科学史系列
没有科学史的哲学是空洞的,
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
——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
科学史属于科学技术史,简称科技史。
科学哲学属于科学技术哲学,简称科技哲学。
这两个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研究领域,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科学技术。
这两个学科在20世纪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吴国盛《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2006
科技哲学-科学哲学
科技史-数据科技史-数据科学史-数据技术史-可拓数据挖掘史
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 12:42
拉卡托斯是谁?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原籍匈牙利,曾为匈共党员并任职教育部,1950年被捕,1956年逃离,后入英国籍,一直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授。他对科学哲学、特别是数学哲学的工作,对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都有相当影响。著书除上引,还有《证明和反驳:数学发现的逻辑》(1976年)、《数学、科学和认识论》(1977年)等。
在我出生的那一年,《数学、科学和认识论》发表了,这是谁写的书,是拉卡托斯吗?看看拉卡托斯的生卒年,他1974年就去世了,那这一本和1976年发表的《证明和反驳:数学发现的逻辑》都是拉卡托斯遗作吗?就像贝叶斯一样,直到等到去世后,亲朋在清理其遗产时才被发现?
关于“科学”的疑问最盛的时候是在2020年,那一年我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航空港校区开设了一门名为《信息科学原理》的公选课。最初的课程体系设计是按照钟义信先生的《信息科学原理》第5版为依据。然后第二学期再慢慢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改进课程体系和讲授内容。在对“科学”这一个词产生疑问之前,我还对“工程”、“技术”等词也产生过类似的疑问。回顾这些疑问产生和寻求答案的过程是美好的,就像在回看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一条崎岖陡峭的需要翻山越岭的来时路,直到现在都依然让自己心潮澎湃,嘴角会时不时不知不觉的上扬,当然偶尔也会出现眼睛突然像进了沙子一样,仍不住的闭上了眼,任由思绪在脑海里翻飞飘移,然后再顺其自然的做自由落体运动~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起点是在1977年,那一年的11月30日子时,我用像男孩一般响亮的哭声大声旗鼓的宣告自己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人世间。也正是那一年,中国恢复高考,紧接着次年开始改革开放,不可否认,我生逢其时。在对“工程”、“技术”、“科学”这些字眼感兴趣好奇并产生疑问之前,我有过很多阶段性的梦想,比如“画家”、“服装设计师”、“健美操教练”,这些和职业相关的梦想来自于当时我有限的人生阅历,每当我取得一些成绩,感到被认可时,都会由衷的开心并想着继续前行。但人生的路有趣之处就在于,你难以预测,尽管你凭着自己现有的眼界和思维卯足劲向前进,冷不丁的你会发现——“呀!怎么又多出了一条路?”或者“糟糕,咋没路了呢?”是的,这就是人生,没有人能够精准预测自己的走向和未来,但可以畅想和规划。虽然大多数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
也正是人生逐渐丰富的阅历,让我在面对“世界什么是永恒的?”这一问题时,会不断更新答案,最初的答案是“艺术”,接着是“历史”,然后是“变化”。是的,这也是我现在的座右铭“世间唯变化永恒,所以保持开朗的心简洁面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30 0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