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江辉
一、生命的第一性原理:环境适应能力的集合体要理解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本质,我们需要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生命究竟是什么?
传统的定义往往从物质构成入手——细胞、器官、分子等等。但这种定义忽略了生命最核心的特征:生命是一个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持续维持自身有序存在的适应能力集合体。
这个定义蕴含几个关键要素:
对抗熵增:生命必须不断消耗能量,维持自身的有序性,抵抗宇宙普遍的无序化趋势
动态平衡:环境持续变化(温度、病原体、营养、压力等),生命必须实时调整以保持内部稳态
多层次适应:从分子层面的DNA修复,到细胞层面的免疫应答,到整体层面的行为调整,适应能力体现在多个层次
有限资源约束:适应能力的实现需要物质、能量和信息,但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精妙的分配与权衡
从这个第一性原理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定义健康与疾病:
健康:适应能力强大且各子系统协调运作的状态
疾病:某些适应能力受损或失调的状态
衰老:整体适应能力随时间逐步衰减的过程
基于"适应能力集合体"这一第一性原理,我们可以逻辑地推演出,为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生命体必须具备哪些核心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1:防御与识别系统环境挑战:环境中充满病原体、毒素、异物等威胁因素
适应需求:必须能够识别"自我"与"非我",快速响应并清除威胁,同时避免过度反应伤害自身
推演结论:生命体必然需要一套防御与识别系统,能够监测、识别、响应、清除威胁,并在清除后修复损伤
功能模块2:能量转化与分配系统环境挑战:资源(食物、氧气)供应不稳定,活动需求变化(觅食、逃避、休息、繁殖)
适应需求:必须高效获取外部资源,转化为可用能量,并根据需求灵活分配到不同生理过程
推演结论:生命体必然需要一套能量转化与分配系统,能够摄取、消化、转化营养物质,并根据优先级分配能量资源
功能模块3:修复与更新系统环境挑战:细胞持续受损(氧化、辐射、机械磨损),分子结构不断降解
适应需求:必须能够识别损伤,修复可修复的部分,清除无法修复的部分,并生成新的替代单元
推演结论:生命体必然需要一套修复与更新系统,包括DNA修复、蛋白质质控、细胞自噬、组织再生等机制
功能模块4:信息感知与协调系统环境挑战:内外环境信号复杂多变,各子系统需要协同工作
适应需求:必须能够感知环境变化,整合信息,做出决策,并协调各子系统的响应
推演结论:生命体必然需要一套信息感知与协调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细胞信号通路等
功能模块5:动态平衡调控系统环境挑战:不同生理过程之间存在冲突(如生长vs修复、免疫激活vs能量节约)
适应需求:必须能够在相互对立的过程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避免过度偏向任何一方
推演结论:生命体必然需要一套动态平衡调控系统,能够在不同生理状态间灵活切换(如交感/副交感、分解/合成、兴奋/抑制)
三、两种医学体系:同一现实的不同投影从"适应能力集合体"这一共同起点出发,现代医学(西医)和中医走向了两个不同但互补的方向。它们并非对立的理论,而是对同一底层现实在不同维度上的描述——就像一个三维物体的两个二维投影。
现代医学:还原论的结构-功能投影核心路径:通过不断细分和还原,追问"这个功能模块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描述维度:
明确的解剖结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
可测量的生化指标(激素水平、基因表达、代谢产物)
具体的因果链条(基因突变→蛋白功能异常→疾病表型)
优势:
精确定位问题(哪个基因突变?哪个通路失调?)
针对性干预(靶向药物、精准手术)
可重复验证(实验室检测、临床试验)
对应关系举例:
防御系统 → 免疫学(免疫细胞、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能量系统 → 代谢学(糖酵解、氧化磷酸化、mTOR通路)
修复系统 → 干细胞生物学、DNA修复机制、细胞自噬
协调系统 → 神经内分泌学(神经递质、激素、受体)
平衡系统 → 昼夜节律、交感/副交感神经、氧化还原平衡
核心路径:通过观察整体表现,评估"这个功能模块的运行状态如何"
描述维度:
功能性概念(气、血、精、津液——能量与物质的功能性流通)
关系性概念(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系统状态的相对性描述)
整体性概念(脏腑——功能模块的系统性协调)
优势:
评估整体状态(即使没有明确病灶,也能识别失调)
系统性调节(通过调整整体平衡来纠正局部问题)
预防性干预(在疾病发生前识别"亚健康"状态)
对应关系举例:
防御系统 → 正气、卫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能量系统 → 脾主运化、后天之本(能量转化与分配)
修复系统 → 肾藏精、先天之本(再生潜能与生命储备)
协调系统 → 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信息整合与情绪调节)
平衡系统 →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从第一性原理推演:
生命体必须应对外界病原威胁 → 必须有防御识别能力 → 该能力的强弱决定是否患病
现代医学的投影:
将这个能力解析为具体的免疫器官(胸腺、脾脏)、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屏障结构(皮肤、黏膜)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网络。
中医的投影:
将这个能力的整体表现概括为"正气",特别是"卫气"。不关注具体由哪些细胞执行,而关注整体防御能力的强弱状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御力强)vs"正气虚则邪气盛"(防御力弱)。
互补价值:
现代医学可以精确检测CD4/CD8比值、IgG水平等具体指标;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评估整体"正气"状态。前者适合诊断具体免疫缺陷,后者适合评估慢性疲劳、反复感染等整体功能下降。
示例2:阴阳平衡(中医)与代谢稳态(现代医学)从第一性原理推演:
生命体必须应对资源波动 → 必须在"消耗-储备""分解-合成""兴奋-抑制"之间灵活切换 → 失衡则导致疾病
现代医学的投影:
识别出具体的代谢通路(糖酵解、糖异生、脂肪酸氧化)、营养感应通路(mTOR, AMPK, Sirtuins)、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昼夜节律调控基因等微观机制。
中医的投影:
将这种根本性的动态平衡关系抽象为"阴阳"——阳代表功能亢奋、能量消耗、分解代谢;阴代表物质储备、功能抑制、合成代谢。健康即"阴平阳秘",疾病即"阴阳失调"。
互补价值:
现代医学可以测量具体的血糖、胰岛素、皮质醇水平;中医可以通过脉象、舌象评估整体"阴虚阳亢"或"阳虚阴盛"的状态。前者适合诊断糖尿病、甲亢等明确疾病,后者适合调理慢性失眠、潮热盗汗等功能性失调。
示例3:肾精(中医)与干细胞/再生能力(现代医学)从第一性原理推演:
生命体持续受损 → 必须有修复更新能力 → 这种能力随年龄衰减 → 决定寿命和生育能力
现代医学的投影:
发现干细胞库及其耗竭、端粒缩短、DNA修复能力下降、蛋白质稳态失调、线粒体功能衰退等具体的衰老机制。
中医的投影:
将这种深层的修复更新潜能概括为"肾藏精",特别是"先天之精"——它决定生长发育、生殖能力、衰老速度。"肾精"充足则生机旺盛,"肾精"不足则早衰、不育。
互补价值:
现代医学可以检测端粒长度、干细胞标志物;中医可以通过"腰膝酸软、发早白、性功能减退"等整体表现评估"肾精"状态。前者适合研究衰老机制,后者适合指导补肾抗衰的整体调理。
五、统一框架的深远意义1. 为中西医对话提供共同语言过去,中西医对话常陷入"肾是不是肾脏"这类无谓争论。现在我们明白: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个底层现实(修复更新能力)的不同维度投影。争论"哪个对"毫无意义,应该问"哪个维度的信息在这个情境下更有用"。
2. 指明整合医学的方向真正的整合医学不是"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简单分工,而是:
用现代医学精确诊断微观层面的具体病因
用中医评估宏观层面的整体失调状态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干预层次(分子靶向 vs 系统调节)
传统研究常孤立地研究某个分子、某个通路。基于"适应能力"框架,我们应该问:
这个分子在整体适应能力中扮演什么角色?
干预它如何影响系统的动态平衡?
如何从系统层面评估干预效果?
健康不再是"没有疾病",而是"适应能力的最优化"。这意味着:
预防重于治疗(维护适应能力储备)
个体化干预(每个人的适应能力瓶颈不同)
动态监测(适应能力是动态的,需要持续评估)
生命是一个"在动态环境中维持持续存在的适应能力集合体"——这个第一性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统一视角。
从这个起点出发,我们可以逻辑地推演出生命体必须具备的核心功能模块。现代医学和中医,正是从不同维度描述和干预这些功能模块的两套互补体系:
现代医学走向微观,追问"是什么"(物质基础、因果机制)
中医走向宏观,追问"怎么样"(功能状态、动态平衡)
它们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个三维物体的两个二维投影——只有结合两个投影,我们才能在大脑中重构出那个高维的、复杂的人体适应系统的完整图景。
这不仅为中西医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21世纪的医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孤立的疾病治疗,走向整体的适应能力优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2 1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