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

图1. 鸳鸯茉莉(Brunfelsia latifolia (Pohl) Benth.)
鸳鸯茉莉(Brunfelsia latifolia (Pohl) Benth.)是茄科里的一种观赏小灌木,来自南美洲,因开花时既有紫花,也有白花,白紫相间,相得益彰,令人叹服,一花有两色。因此,也有人叫它“双色茉莉”或“二色茉莉”。
话说大家熟知的带有入侵威胁的观赏植物——五色梅,因其同一植株开花时花色多样,色彩丰富,既有红色、橙色、黄色、也有白色和紫红色等,因故得名。

那么鸳鸯茉莉有两个花色,为何人们不叫它双色茉莉或二色茉莉,而偏偏喜欢鸳鸯茉莉呢?答案不言而喻,毕竟大家都晓得“只羡鸳鸯不羡仙”嘛!
“鸳鸯”二字的来由已揭晓,那么余下的“茉莉”二字又做何解呢?看花吧,圆溜溜的一朵,单层,还愈合,状如一顶宽边草帽,怎么看也不像茉莉花的样子,尤其是现在市场上最常见的花瓣层层叠叠重瓣茉莉。如果指着树上的白花说像茉莉花,那么当你视线落在旁边的紫花时,你还会觉得这样子(酱紫)的花与洁白无暇的茉莉花又有何关联呢?至多不过是看到一朵茄子花吧?谁让它属于茄科植物呢?

喜欢花草,希望能记住花名,并给一个说法,达到花如其名,因故得名的心里预期也是一种锻炼大脑的方式。渐渐地,有了钻牛角尖的精神。但凡百思不得其解之植物名,自然就会想方设法、刨根问底去一探究竟。不过,费思量,又一再百思不得其解,终究也会形成心结。鸳鸯茉莉这个花名,在我心里一直是个心结,带着丁香花一般的颜色。
鸳鸯茉莉Brunfelsia latifolia (Pohl) Benth.,原产热带美洲巴西等地,现广泛种植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大部地区等也较为普遍。初见鸳鸯茉莉是在版纳植物园,后来在昆明植物园也有种植,再后来到了广东海南香港等地,也注意到种植运用普遍。

于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不由得觉得一个好的花卉商品名,是非常重要的,是市场推广种植的第一步。譬如说,鸿运当头指的是凤梨,一帆风顺说的是白掌,发财树指的是瓜栗,幸福树说的是菜豆树。如此诸多吉祥如意的花木商品名,在花市上比比皆是,应接不暇,令人称好!
那么鸳鸯茉莉,除了双色花同时出现在一棵树上,相互伴生,如形影不离的鸳鸯之外,为何又称为茉莉呢?答案自然会在它该出现时就出现了。
在雨后的傍晚,散步路过校园的一两丛鸳鸯茉莉,开得正好!白的洁白无瑕,紫的紫气东来,花色颇正,毫不含糊。正在纳闷于哪一种花色先开时,不由得凑近一看,呀!一股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甜蜜芬芳,自带茉莉花香。不由得恍然大悟,如醍醐灌顶:啊!鸳鸯茉莉的花名,原来是与花香有关!
这一闻,不要紧,还看到了花丛里藏着一只叶䗛,纹丝不动,倒挂悬垂,不由得佩服这自然界里的伪装大师,也是一个花中眠的高手啊!自然熏香,悠然自得的叶樇吓得我倒退两步,但随即又靠近仔细观察到刚吐出的花蕾是紫色的,接着开放的是紫色,再后来变为白色。为何花色有变化呢?

此时,暮色降临,只听到一阵嗡嗡声快速传入耳朵,又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难以锁定不速之客为何物?站住,原地不动,一两分钟的光景,又听到快速短暂的嗡嗡声,随着如梭的影子如闪电转瞬即逝。努力定睛捕捉,原来是一只形如纺锤体的灰褐色天蛾来访鸳鸯茉莉。难怪夜幕降临时,才会凑巧闻到鸳鸯茉莉浓郁的花香,这不明摆着是吸引夜行侠 — 天蛾来传粉吗?
屏住气息定神观察时,看到这快速穿梭的影子,只会拜访紫色花朵,巧妙而便捷地避开白色花朵,这不就是自然界里的花和虫子特有的暗语吗?花和虫有自己独特的交流语系,自成一体,独家享用。
来无影,去无踪,天蛾快速飞过,如蜻蜓点水般掠过紫花,又悄然而去,可见其吸食花蜜的技巧和速度是多么地惊人!
我想,这一幕,确实可以指导学生查查文献资料,看看有无科学家对鸳鸯茉莉的花形态特征及其传粉生物学适应性研究,是否有独到的视角和见解?
这就是植物学研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了。朋友,你散步时,也会这样去看一朵花,闻一朵花,想象一下花的小心思吗?闲来无事,不妨去看看身边的花草树木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5 1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