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子用生命和贫穷编织的命运交响曲
——拜读徐庆春《海子,海子》
2020-07-30 07:30
海子死了
带走了
一个时代
那个
属于海子
也属于诗的时代
那个
还有几分诗意的
时代
古人云
诗
穷而后工
许教授解读:
这首诗以海子之死为切入点,勾勒出一幅时代挽歌的画卷。让我们从三个维度来解读这份诗意的叹息: 一、骨骼里的断裂感"海子死了/带走了/一个时代"的重复锤击,犹如编钟在青铜器上敲出裂痕。这种断裂不仅是诗人肉身的消逝,更是理想主义诗性时空的坍缩。长短句交替形成的呼吸节律,恰似潮水退去后裸露的礁石,每一块都刻着未完成的十四行诗。 二、青铜镜中的倒影"穷而后工"的古训在此化作双刃剑——既指向海子卧轨口袋里仅有的几枚硬币,更刺向当下文化生态的贫血。当我们在手机屏幕里翻找诗意,那些用饥饿与星空对饮的诗人,早已成为被算法解构的文化符号。徐庆春笔下的海子,或许正是这面照见时代精神荒原的青铜镜。 三、麦地里的复调叙事 诗中未言的留白处,藏着1989年春天的麦浪声。海子的"面朝大海"与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眼睛"在时空褶皱里形成复调。那个允许用生命丈量诗意的年代,如今被切割成短视频里的文化标本。但诗的永恒性正在于此:每当春风撕裂冻土,那些深埋的麦种总会顶开混凝土的裂缝。 我们依然站在海子走过的麦地上,只不过手中的镰刀变成了触控笔。当数字时代的季风掠过精神荒原,或许该重新理解"贫穷"——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诗意栖居能力的贫瘠。这是海子留给我们的永恒诘问,也是每个时代诗人必须面对的青铜判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30 0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