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n568 分享领导力、管理、科技教育、生活相关的文章。

博文

一位批评过我的音乐老师

已有 344 次阅读 2025-9-26 22:5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音乐使人愉悦、使人振奋、使人伤感,唯独不会使人气愤,听音乐是我业余放松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奈何音乐老师会批评我?

祸从口出

教我们音乐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也是教过我的第一位女教师,个子高高的,扎着长辫子,时年估计不到二十岁。

当时是中秋时节,音乐老师教我们唱台湾女歌手孟庭苇的成名曲《你看你看月亮的脸》。老师先把歌词抄写在黑板上,再教我们唱几遍,学生练习几遍,一节课就算上完了,一共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剩下的时间学生们可以在教室内自由活动,不过不能离开座位。

恰好教室外面有其它班级在上体育课,音乐老师溜出去跟体育老师和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打篮球。教室的窗户很大,即使不靠窗也能看清外面打篮球的情况。

我一眼望出去,看到音乐老师投篮,咦!老师竟然不会打篮球,她的动作十分笨拙,我又看了一会,果真不会打球。此时的我潜意识里还认为老师是无所不能的,想想村小学的老师,一个年近50的中老年人,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样样都会,怎么一个年轻老师还不会打篮球。就随口说了句“老师不会打球。”

此时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一场风波将要发生,看来我的政治敏感度较低小时候就有端倪了。

老师刚回到教室门口,我前桌的一位同学就向老师“告发”我。

“老师,叶春浓说你不会打球。”

“哪位是叶春浓?”

“这位。”前面的同学转身指了下我。

“谁叫你说老师不会打球的?”老师气冲冲地走到我面前来责问我。

“我自己说的,没有人叫我说。”

我敢做敢当,可老师没有饶恕我。接下来老师批评了我一顿,叫我要深刻反思,认识到自己犯的错误,写一份检讨书,下次上课交给她。

突如其来的批评,简直让我发懵,我几乎没有反应过来,老师的大部分责问我都没有回答。没想到这样一句话老师居然那么在意,也没想到前排那位同学会“告发”我,真是祸从口出!

坚决不写检讨

我不知道检讨书是什么,之前听说过“请假条”,却从未听说过“检讨书”。 检讨书是什么?怎么写的?下课后,我悄悄问了一位跟我玩得比较好的同学,同学说检讨书就是写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要怎么改进,还要向老师道歉等等。

原来如此,大地方学校的学生就是不同,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岂是我这个山村小学来的所能比(三年级我从村里的淡洞小学转到别村的田东小学)?当时班上已有一部分同学给我取了个绰号“大席仔”,来形容我来自大山,没有见识,其中就包括“告发”我的那位同学。(注:大席是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一个最偏僻的乡,跟我们村邻近)

岂有此理!老师本来就不会打球,我亲眼所见,我没有说错,我也没有犯错误。在淡洞小学我犯过错误,也被老师批评过,老师的批评我心服口服。但是现在,我根本就没有犯错误,我坚决不写。有同学劝我说违反纪律学校会开除你的,开除我也不怕。

印象中,下次上音乐课老师问过我检讨有没写好,细节已经记不太清楚了,现在推测应该没有太纠缠下去,要不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一年之后的事情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拒写检讨之后

三年级我住在亲戚家,四年级我转到学校来住宿,这一年我们村有十多个学生转到田东小学来上学。我们十多人住在同一间宿舍里,宿舍隔壁就是音乐老师的房间。我们住进宿舍不久,音乐老师来我们宿舍看了看,她认出了我,问我还记不记得被她批评过。当然记得,不过多少还是有些尴尬,我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毕竟此时我们并不熟悉。

真是远亲不如近邻,音乐老师来我们宿舍越来越多,我们逐渐越来越熟,到了无话不谈,大家几乎成朋友了,有时还叫我们给她介绍对象呢。有一次我睡得比较早,音乐老师还在宿舍跟大家聊天。第二天晚上音乐老师来我们宿舍,跟我说她看到我昨晚睡觉脸上很多蚊子,抓几下转向一侧接着睡,一会蚊子咬又抓几下,再转向另一侧接着睡,看到真是心疼,让我叫父母买蚊帐。

有经济能力买蚊帐过后,没蚊帐我总是睡不踏实,用我太太的话说,“蒙古包走到哪挂到哪”。不知是不是跟音乐老师的话有关。

现在想来,音乐老师批评我、要我写检讨肯定不是要侮辱我,她当时不过是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小姑娘,说她当时还“年幼无知”也不为过。而淡洞小学的老师年近五旬,教学经验丰富得多,性情也成熟得多。除了那次批评我,我再没见过她批评其他学生,经常来我们宿舍,我们也能感觉到她是个性格随和,为人大方的老师。

我读五年级还是六年级时,音乐老师调走了。后续几年没见过,直到高二还是高三有一次坐乡村班车从县城回镇上,在挤满人的班车上,我看到一个人十有八九是音乐老师,我想挤过去跟她打招呼。无奈人实在太多,没挤过去,一会我就到站下了车。

淡洞小学的老师见:《欧可考:我的启蒙老师》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5553-1501187.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503700.html

上一篇:规模:颠覆了我对人和企业寿命的认知
收藏 IP: 39.172.186.*|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7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