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由工程师转向管理,因不是大企业家或其它社会名流,出版社有销量不佳的顾虑,书名目录前言如下,寻求广大网友的反馈,请网友们思考和回答下面问题:
1.哪个书名更适合?为什么?
2.最喜欢哪部分/章节?为什么?
3.书中观点和故事是否新颖或独特?哪里让你印象深刻?
4.是否愿意推荐给朋友?推荐理由?不推荐的理由?
5.认为这本书适合什么样的人读?
书名1:《自我超越:从科技、人文到领导力之旅》
书名2:《自我超越:从科技、人文到领导力》
书名3:《自我超越:一位工程师的跨界领导力实践》
目录
01 成长足迹(16%)
父亲的柴担,我的路/002
矿山一月/005
决不写检讨/009
六年黄豆岁月/012
运动不息,生命不止/014
短暂停留的公司/022
人生充满不确定性:我如何进入液压行业的?/030
主动下车间:在磨砺中前行的液压公司试用期/036
人生没有导航:机遇留给有准备并敢于争取的人/040
瓦屋:我精神的力量/044
02 科技研发(26%)
技术“成熟”之后,研发解决什么问题?/046
技术之树:从犁到喷气发动机的进化/051
水能生土吗?——科学实验也有欺骗性/060
借工程师一双慧眼吧/062
卢瑟福领导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兴衰/064
理论与实际有差距:是理论错还是用错?/068
系统集成:绝非没技术壁垒的零件组装/071
精密元器件为什么容易被卡脖子?/076
技术创新是一把手工程/081
技术发明如何改善生活——以人工照明为例/086
从经验到实验:产品研发的认知升级(以液压件为例)/090
产品创新设计:它的知识、思维和方法(以液压件为例)/097
化繁为简:用中学物理、定性与半定量方法解决工程问题/107
储能的使命、困境和出路/112
氢,“双碳”之路的又一伴侣/114
03 领导之道(41%)
领导没那么好当:管理者需做好四点心理准备/118
15条领导力原则:从以身作则到团队契约/122
管理学的四个“公理”/129
从“你应该”到“我懂你”,用同理心化解隔阂/133
精准表达,高效沟通/137
稀缺,取舍与“不公平”的必然/141
自利还是自恋?/143
管理者如何跨越专业鸿沟,避免外行管内行?/145
组织、文化和领导力是内卷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49
抓小放大:管理的二八原则/153
管理者的幻觉:愚人节实验脱下皇帝的新装/157
培养人才不可忽视起居饮食/159
从湘军到现代企业,曾国藩的团队建设之道/162
晚清办钢铁厂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167
领导力的性格底色:以三位乡村小学校长为例/171
领导者的讲台:在企业课堂寓教于乐/175
重复:一座连接知与行的桥梁/177
嫉妒、羡慕与零和博弈/181
领导爱听小报告,团队必乌烟瘴气/185
小助推,大作用/190
批评的代价与表扬的魅力:员工需要心理能量/193
从质疑德鲁克到带领团队实践/197
从韦尔奇到伊梅尔特,商业成败的认知陷阱/201
团队合作的逻辑/207
权力缺失,如何撬动团队——三维领导力助你破局/215
领导转发“鸡汤”需谨慎/221
低风险高回报:在不确定性时代做“反脆弱”决策/224
空降高管与老板互相成就的11条法则/228
04 阅过边界(10%)
书径:从荒芜到丰盈/235
自媒体时代,学习的快与慢/242
书架上的认知进化:一个工程师的跨学科对话/245
05 良师益友(7%)
欧克考:我的启蒙老师/262
同桌的你:中考逆袭的命运推手/270
张海平博士:我专业学习的引路人/273
前言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Beyond乐队《海阔天空》。
Beyond歌曲是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精神伴侣,它的旋律和歌词鼓舞作者乐观、上进、不畏惧困难挫折。作者曾经以为Beyond只在粤港地区流行,到了东北读研时才发现北方同学也很熟悉,看来它是70后至90初这批人的时代记忆。当作者决定写这本书时,立即想到Beyond(超越)。
本书写作时间跨越十多年,作者有记录生活和思考写作的习惯。自2012年开始在科学网写博客,2016开始写朋友圈,工作以后发表过6篇科技论文,工作中亦常给团队讲专业、逻辑思维、商业等课程。但本书不是过去材料的汇编,而是过往思考的再深化和扩展。比如有的话题原本只在微信朋友圈四五百字的碎片化记录,到了本书则拓展深化至四五千字甚至更多,此外,本书有40%左右的话题是近四个月新增的。
本书取名为《自我超越》,既在于个人的不断成长,又在于打破认知的边界,为读者提供跨界融合、实践导向与成长叙事的多维度视角启发。全书包括成长足迹、科技研发、领导之道、阅过边界、良师益友5个部分,它们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作为工程师,“科技研发”是立身之本,在这部分,作者抛开专业细节(偶有专业细节,也只需中学物理知识就可理解),思考了技术更基本的问题:成熟技术如何挖掘创新点、技术进化的规律、“卡脖子”的实质、“系统集成没技术含量”的大众误解、产品创新与认知思维的关系、技术发明如何改善生活等等。“领导之道”主要从人性的角度分享作者的管理实践及其背后的心理学和经济学机理,而对人性的洞察正是源于作者的成长足迹、跨学科的阅读思考以及良师益友的影响。书中领导理念不少来自作者家乡的智慧格言,真是等经历了岁月,才发现很多问题的答案就在曾经出发的地方。所以本书5个部分看似主题分散,实则融为一体。
“看似分散,实则一体”正是本书的特色:它无意固守单一领域,而是以“超越”为主线,串起一位工程师在多个维度的探索与思考。世上本无学科之分,各学科不过是根据研究世界的不同侧面,人为划分而来罢了,而人为划分的藩篱常常带来认知的盲区。有句形容知识结构单一带来思维固化的话叫“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
广告学经典之作《奥格威谈广告》有个对话:奥格威问乔治五世的外壳医生里格比爵士:“什么成就一位伟大的外科医生?” 里格比爵士回答说:“外科医生的动手能力没什么差别,伟大的外科医生之所以名声卓著,是因为他比其他人懂的更多。”职场人士也是如此,谁的知识面越广,思维角度越多,谁就越可能成为高手。
那么,本书适合哪些读者,以及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呢?
——管理者/决策者/企业家:
当你为沟通不畅、被下属误解、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文化塑造、目标达成、战略决策、或“空降”难题所困时,融合个人经历和心理学/经济学探讨的“领导之道”及“阅过边界”里跨学科思考对话或许能给你提供帮助。此外,领导者也许不用了解技术细节,但对技术有更宏观、更基本的了解无疑有利于做出更正确的决策,避免外行管内行,“科技研发”能给你提供参考。
——技术研发工程师:
也许你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还不太清楚技术研发是怎么样做的,或者你已工作多年,但苦于技术水平徘徊不前,难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又或者你困于技术方向、创新障碍、团队协同、理论与经验的冲突、外行的质疑、遇到具体的技术问题打不开思路。还有,如何跟上司相处,如何站在上司角度看问题,甚至如何判断上司的能力,等等。这本书能给你提供多方位的启发。
——渴望成长的职场人士及大学生:
若你寻找认知突破和精神力量,“阅过边界”里跨学科的思考对话(内含精选书单及个人阅读体会,但阅读很个人,请自选所需),“成长足迹”和“良师益友”中作者的故事或许能引发你的共鸣。作者并非社会名流,而是一个普通的职场人士,也许这样普通人的故事更适合同为普通的你。
——研究生导师:
作者泡科学网十多年,看过很多师生矛盾的博文,这类博文常被“精选”,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高校科研所导师带研究生与企业领导带员工十分相似,本书部分案例正来自师生矛盾。曾经有位网友在科学网写了篇抱怨研究生难带的博文,我向他推荐斯坦福大学第十任校长汉尼斯教授的《要领》一书,现在作者向研究生导师们推荐《自我超越:从科技、人文到领导力》一书。
如何阅读本书?
读者可以像逛公园一样阅读本书,根据需要跳读选读,当某部分不符合胃口时可以放下,到其它主题逛逛,或许其它主题能给你提供价值,这恰是主题分散带来的反脆弱性——即使跳过某部分,也无损于其它部分的价值。(注:反脆弱是较生僻的概念,源于塔勒布的一本书名,它是做决策的重要思维模式,本书正文有详述。)
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说过:“再活一遍没有指望了,只好退而求其次,最像再活一遍的就是对这一生的反思,要使反思尽可能地经久不衰,只有诉诸笔墨。”所以写“成长足迹”与“良师益友”确有为作者自己而写的考量——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正是管理者最大的挑战。同时,作为传记爱好者,通过阅读他人的故事,作者受益良多,故也愿意分享作者本人的故事,价值由读者判断。
作者有多个“自我超越”的故事:小学三年级到初二,成绩稳居下游。初三奋起直追,在粤北山区考高中比考大学还困难的年代,作者成功突围,人生轨迹由此改写;研究生毕业时,作者自信满满未来会成为技术专家,不可能走管理路线,可是命运却让作者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走上管理岗位;毕业工作15年,从事轨道交通4个月,液压9年有余,最近5年放弃了液压行业,从广东来到浙江,在绍兴某创业公司工作。海阔天空的职业选择,不知哪天会不会跌倒?还有,作者从一个沉迷于捉鱼弄虾不爱学习的山村少年,变成一个自家建有图书馆的阅读痴迷者。
亲爱的读者,本书源自一位天资平平、少年不羁,却幸得父母辛劳、师友提携与机遇垂青,最终踏上知识改变命运之路的普通人。书中凝结了作者几十年的实践、观察与跨学科探索。谨以这份“超越”之旅的记录,与你共勉前行!愿我们都能在各自领域,无畏“跌倒”,追求“光辉岁月”,终将“无悔这一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1 1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