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n568 分享领导力、管理、科技教育、生活相关的文章。

博文

我的阅读之路(下) 精选

已有 3010 次阅读 2025-5-5 11: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03年上大学是我第一次离开故乡来到城市,报到后大约两三天,在宿舍里同学们聊起姚明来,我问姚明是谁?同学们用异样的眼光看我,说“不会吧,你不知道姚明?”我说我真不知道。按理说,在我们老家只要看报纸也会知道姚明,但我偏偏就是对姚明没有印象。

同学们叫我去网吧打游戏,我没玩过电脑游戏,连鼠标键盘都不会操作,实在不会打游戏。学习上,其它科目都没有难度,唯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让我非常吃力。有一次在机房上计算机操作课,老师站在我旁边叫我把某个文件拖到桌面上,我快速把中学物理知识搜索了一遍,从力学到电学,再到光学,怎么都想不明白,电脑里面的文件怎么能拖到桌面上?老师有些不耐烦了,说了句“等你学会不知要到什么时候”,说完甩手而去。

我在家砍柴犁田耙地是个好手,可电脑操作就是学不会,学电脑比学种田难多了,花很长时间练习打字仍然一分钟只能打二三十个字,除指法不熟练外,主要是汉语拼音太差,很多字我不知道怎么拼,高中语文考试第一道题汉语拼音基本靠蒙的,大学之前也没有真正用普通话跟人交流过,五笔更是学不会。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计算机文化基础不及格,只要有一科不及格,其它科目成绩再好奖学金也没有了。

不知姚明是谁,不会玩游戏,普通话说不好,计算机补考,我越来越发觉自己落后了,越来越发觉无法融入同学们的生活,一句话:我太土鳖了。大一第二学期开学不久,我在学校大门上看到马加爵的通缉令,接下来马加爵事件轰动全国,马加爵是贫困生,也很土鳖,遭到同学取笑侮辱,把几个同学给杀了。我当时心里发誓,我绝对不能这样,任何困难我都要克服。

大概就在这个时候,记不清在什么场合了解到新东方俞敏洪写了一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书(书名未必是这个,主题肯定是这个)。记得非常清楚的是,我去校门口斜对面的邮局用汇款的方式购买这本书的。

收到书如获至宝,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原来俞敏洪也是个土鳖,他在老家江苏江阴开手扶拖拉机是高手,到了大学处处不如人,他上大学的状况跟我当时的状况非常相似。但他克服了,他走出困境了,他变得自信,他成功了,当时新东方俞敏洪王强徐小平三驾马车在全国已非常有名。我有几次上课还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带到教室里去,老师讲课前,或者老师讲得没吸引力时就翻翻。有一次坐在我左边一位姓江的同学跟我说,他早就不看这些“鸡汤”了,这些“鸡汤”看起来让你觉得很有道理,其实自己很难做到,然后就会让你空虚失落。

“鸡汤”?我多少也怀疑这些是鸡汤。不管它是不是“鸡汤”,它的确能给予我心灵的慰藉,增强我的信心,增加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有这些就够了,我也不用跟他们完全一样。

同学们课余时间大多在玩游戏,我对电脑游戏完全没有兴趣,连观摩的热情都没有。不可能在宿舍呆坐,总得找点事情做吧,去图书馆看看?图书馆之气派,藏书之多实在让我大开眼界,远非高中时那些阅览室能比的。开学时,校领导跟我们2003全年级新生开会时就说过,我们03级很幸运,新图书馆刚建好就迎接你们开学,我们学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虽然不是名校,图书馆藏书数量完全可跟名牌大学相比的。我后来去过广州一些比较有名的大学,他们的图书馆不仅规模小,书籍也比较老旧,确实不如我学校。后来在985学校读研,我感觉那里图书馆无论自习室座位还是图书馆藏书,也不及我本科学校。

9f510fb30f2442a72b313c8ad343ad4bd11302e6.jpg

我本科学校的图书馆

慢慢地,我去图书馆的频率越来越高,开始是隔几天去一次,到了学期过半,我几乎天天都去图书馆。大概是大一下学期,也就是在阅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差不多的时间,我在图书馆看到叶剑英的传记。叶剑英是广东梅县人,我是广东连平县人,两地相隔不远,我们都是客家人,都姓叶,加上我上学第一任老师就跟我们讲过叶剑英和他儿子叶选平的故事,所以对叶剑英还有些亲近感。现在回忆起来,印象深刻的有叶剑英在云南讲武学堂天刚蒙亮就起床练武,以及不服日本教官,执意要跟日本教官比武,他怎么离开梅县的也有点印象,其它细节大部分都忘了。

时至今日,阅读人物传记仍是我的一大爱好,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商界政界领袖等的传记我都喜欢阅读。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当日(2025年5月4日),俞敏洪在他的公众号“老俞闲话”里发布了一篇他跟陈东升的对话。俞敏洪问:“面对今天中国的中学生,你有什么建议吗?”陈东升答:“我一直有一个建议,也是我人生的体会。我觉得中学要开一门名人传记课,哪怕就一个学期,四个学时。读名人传记就是要励志。”

大家知道,无论普通大学还是名牌大学,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平时是不怎么学习的,等快到期末考试了,才突击一下,我才不吃这套。我大学学的机械专业,大学期间我在图书馆看了很多专业课相关的课外书,机械设计、材料力学、金属材料等都是核心课程,我当时就感觉到学校的专业课教材严谨有加,活力不足,像是缺少血肉的一具骷髅。

我喜欢在图书馆看专业课相关的课外读物,这些课外读物对拓展知识面,加深对专业课的理解十分有意义,尽管对期末考试未必有用。在考前老师放水的情况下,突击复习跟长期学习在考试成绩上并没有明显差别,但是用今天的话来说,后者是延迟满足,坚持长期主义。

后来考研证明了什么是延迟满足。我考研初试344分,大连理工大学分数线是325,我过线不算太多。记得有7个人初试成绩都是344,因为我广泛阅读,面试时老师们问的大部分问题我都在各种课外书籍中看到过,发挥得不错,我被公费录取,其余五人还是六人都是自费。自费学费是7500元每年,三年学费22500元,加上公费每月有250生活补贴,所以阅读让我意外赚了三万元,那时本科毕业生找工作工资普遍只有1000-1500元。

大学图书馆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不知怎么的弄丢了,图书馆的自习室、教室、操场、宿舍等我常去的地方都找过,没有找到。按图书馆制度,丢失书籍要五倍还是十倍(具体数据记不清了,反正是多倍)赔偿。我做好了十倍赔偿的心理准备,偏去找图书馆管理员,我如实告知她情况。可能是我经常去图书馆借书,有些面熟,她网开一面,说按制度赔你负担会很重,负担很重(她重复说了两三遍),这样吧,你去书店买一本原样的,还给图书馆好了。那时午饭晚饭一餐2.1元,早餐1元左右,要是按十倍赔偿,那是我一个多月的伙食费。

更广泛的阅读是毕业参加工作后才开始的,先从工作所需的专业书籍开始,慢慢拓展到企业管理、历史、哲学、心理学、经济学、语言与逻辑思维等等更广泛的领域。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一方面经济比较拮据,另一方面网上容易下载到盗版书籍,所以2010至2015年主要阅读盗版的电子书籍,网上找不到才买纸质书,所以直到2017年,家里只有一个书架,2017年买了第二个书架,跟我5岁的女儿一起装起来的。后来经济慢慢宽松了,盗版电子书也越来越不容易找到,购买纸质书越来越多。

2020年后,我到浙江工作,家人还在广东,孤身一人,没有家务事烦扰,我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于阅读。特别是早上精神最好,没人打扰,几年来我几乎每天提早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到公司,践行查理芒格的人生哲学:把一天最好的时间用来获取智慧,剩下的时间才卖给别人。

我在浙江买了四个书架,把房间当成图书馆,只要有书籍陪伴,生活就不会孤独。我的生活很简单,不抽烟,不喝酒,应酬少,买书是我的主要经济支出。夫人从佛山顺德转到中山去工作,我们在中山买了房子,专门有一个房间做成书房,让装修公司做了个大书架,现在书架也塞满了书籍。

回顾我的阅读之路,应该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初三,我从一个无心向学的“问题”少年转变为努力学习,希望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的上进少年,当然,这个阶段理解的知识很狭隘,就是教材和试题知识。第二个是大学,从应试学习转变为寻求能力和智慧的学习,大学期间,我大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现在我在自己家里建了图书馆。

阅读的意义很多人给出过精辟的论述,我没必要在此拾人牙慧。对于我来说,阅读像是每日进食补充能量一样,成为一种需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484537.html

上一篇:我的阅读之路(上)
收藏 IP: 58.253.51.*| 热度|

9 郑永军 史仍飞 晏成和 王涛 崔锦华 王启云 郭战胜 王庆浩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6 1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