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n568 分享领导力、管理、科技教育、生活相关的文章。

博文

我的阅读之路(上)

已有 695 次阅读 2025-5-4 14: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算是来自半个书香家庭,我爷爷出生于大清皇朝覆灭后几年,爷爷上过几年学,认得字,那个年代,认得字可算是有文化的人了。我很小的时候,记得爷爷有时带着他的老花镜看报纸和连环画。现在想来,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穷乡僻里,爷爷那些报纸和连环画从哪里弄来的,实在没什么印象了。

现在的90后和00后可能不知道,八十年代末在农村的田野里或者山上能捡到传单,有时还能看到传单从天上飘下来,那是飞机散发下来的。我们小孩喜欢把传单捡回家,爷爷就会告诉我传单上写了什么。我爷爷也会写字,他病重时,叫我去村里小卖部买东西,可能是身体虚弱,口述困难,也可能是怕我转述有误,买错东西,爷爷把需求写在一张纸上,叫我交给小卖部店主,店主就知道卖什么了。我现在还记爷爷坐在床边,上身趴在桌子上写字,歪歪扭扭,密密麻麻写了有近半页纸。我九岁时,爷爷就去世了。

我母亲好像上过一年还是两年学,不管一年还是两年,她是彻头彻尾的文盲,不认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算数只能算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困难了。母亲只有田地劳作的能力,完全没有阅读的能力,也从没要求子女养成阅读的习惯。

父亲文革期间初中毕业,听他说他上学时不是这里除草就是那里打扫卫生,还去建设过水电站,劳动课才是主修课,知识没学多少。不过我父亲是认得字的,还写得一手好字,他写的字无论工整性还是美观性,都远远超过我。当年带女朋友回家时,她看到我父亲写的字,哇!写字这么漂亮,十分佩服。

父亲还是有几本书的,下雨天没法干农活他会看书,他习惯把书放在衣柜上面,我记得有《西游记》和《岳飞传记》,还有几本我记不起名字了,总共应该不超过10本,都是大部头,他也会把书上看来的当故事讲给我们听。

我大约八九岁时,一位比我大好几岁的堂哥乘我父亲不在家来跟我借书,说他想看我父亲的书,我信以为真,就把父亲全部书全拿给他了。这位堂哥调皮捣蛋,无心向学,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他根本不是想看书,而是要拿我父亲的书来制鞭炮,从此我父亲再也没有书看了,直到我毕业参加工作过后。我后悔不已,尽管我没跟父亲说过我后悔做了这件事。

由于母亲不认识字,除客家话(还仅限于老家那种客家话)外没法用其它语言沟通,所以我有孩子后,父亲来给我带孩子。孩子未上学时,乘孩子睡着我父亲会看我书架上的书,孩子到了上学年龄,父亲把孩子送去学校,就有大把时间看我的书。也算是我小时候把他的书毁掉的一种补偿。当然,我的专业书籍他不可能看懂,他主要看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我太太曾跟我说,“要是你爸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他读书肯定比你厉害。”

从家庭上看,我有些阅读基因,但肯定算不上书香门第,所以充其量只能说我来自半个书香家庭。

我们村同龄人情况如何?我粗略估计过,我们村80后这代人有一半在中小学阶段喜欢看武侠小说。周末和寒暑假是他们看小说的大好时光,他们看小说速度之快实在让我赞叹不已,两三天,有时甚至一天就能看完一本小说,他们时常还就小说的内容互相讨论。我偶尔拿过他们的小说来翻翻,但我实在看不下去,那些文字无法进入我的内心,完全没有钓鱼和用夹子捕老鼠好玩,一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我就犯困。

有一次我们去山上摘野葡萄,从火界(沿山脊把树木和杂草清理干净,一边发生火灾,火苗没法烧过这条有十多米宽的界限,用于森林防火)往上山上走。走到半山腰,累了坐在石头上休息,清风吹拂,高处望远,几个人讨论起小说的故事情节来。我瞎编了个故事,说是我从小说看来的,我当然知道他们不相信我看过小说。果然,我还没说几句,就有一人打断我说:“我怀疑你一本小说都没看过。”

无论我家庭情况和村中同龄人如何,就我个人来说,20岁之前我只有初三时看过一本学校免费发给学生的课外书,书名叫《远山的诱惑》,作者曾平标,当时是珠海一位年轻的记者。连平县是广东省16个贫困县之一,珠海对口帮扶连平县。这本书介绍我的家乡广东省连平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教育、农业、人物等。

我初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还在班上靠后,初三是我奋起直追的一年,阅读《远山的诱惑》是我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曾平标的笔下,我的家乡竟然如此之美,令人向往。中考后这本书连同课本试卷全不见了,现在已想不起来是当废品卖了还是付之一炬。2016年我在孔夫子旧书网看到这本书,买了一本回来,作为留念,现在这本书还放在我家的书架上。

高中学校有个阅览室,书籍不多,以杂志报纸为主。我去过几次学校阅览室,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翻阅过《读者》和《语林》这类杂志。周末在县城逛街偶尔也会在报刊亭买一两本《读者》,《读者》上很多文章很有哲理,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丰富作文素材用,正儿八经的课外书是没看过的。一无时间,二无条件,三无兴趣,最重要的是,当时也没什么书可看。

读高中时,整个连平县城只有墨香书店和天堂鸟两家书店,都是经营学习辅导资料的,如今墨香书店还在,天堂鸟好像不在了。还有就是县文化局有个阅览室,我周末去过几次文化局的阅览室,印象中阅览室还没有教室大,书也不多,主要也是《读者》,《语林》一类的杂志和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各地报纸,好像还有《连平县志》。我堂妹夫在县文化局工作多年,五一回老家,昨天吃饭时他坐在我左边,我问了他文化局阅览室图书比以前有没增多,他说书多了很多,但去看书的人反而变少了,现在智能手机阅读方便。

我也观察过高中同学们看什么书,除课本和学习资料外,就是小说,个别同学研究吉他谱,看其它书的极少。教材、试卷、杂志、报纸和小说,就是曾经在我们县能接触到的大部分书籍,真是贫困限制了想象力,它限制了你的眼界。

微信图片_20250504143324.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484466.html

上一篇:市场不欢迎百年老店
下一篇:我的阅读之路(下)
收藏 IP: 58.253.51.*| 热度|

6 郑永军 张士宏 王涛 白龙亮 王启云 王庆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6 1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