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n568 分享领导力、管理、科技教育、生活相关的文章。

博文

科学方法助力企业将经验变成知识 精选

已有 5198 次阅读 2025-2-23 14:3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们初中就学过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怎么来的呢?在我们的印象中,既有天才科学家灵光一现的神话,也有爱迪生“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灯泡故事。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在“我是科学家”节目中透露,他在清华大学读了五年本科,中国科学院读了两年研究生,物理,化学各项成绩都不错,到英国留学时才发现自己居然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对他自信心打击很大。

我是广东人,我吃过很多苹果,但我不知道苹果树长啥样。科学知识好比苹果,科学知识是科学这棵大树长出来的果实,科学和其它领域的差别不在于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它正确与否(事实上,构成科学的必要条件是它的可证伪性),而在于获取知识的方法。英国皮尔逊(Pearson)在他的《科学的规范》里说过,科学方法的特点是当它一旦成为思维的习惯时,思维就能将一切事实转化为科学。

所以,科学知识不等于科学本身,它是科学的产物,科学的核心在于生产知识的方法体系。这对企业研发人员有什么启示呢?

企业研发人员一般不称作科学家,而是称为工程师,数学家丘成桐就称华为的数学家为数学工程师。工程师做实验跟科学家做实验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用的都是科学方法,都需要经过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控制变量、分析结果、因果解析、与他人分享结果等一套流程。

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

老工程师王工高中毕业,转眼工作30多年,经验丰富,他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硬度较高的材料比较耐磨。小李工研究生毕业,导师是国内某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大牛,老王工问小李工,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硬度越高一定越耐磨吗?有科学根据吗?

小李工毕竟经过学术训练,懂得几份证据说几份话,他支支吾吾,显得没自信,没有直接回答老王工的问题,“现在的研究生真不咋样,还不如我们那年代的高中生”,老王工心里想。

硬度越高越耐磨,是老王工基于长期观察提出的假说(老王工心里并没有“假说”的概念),假说是否成立?应该设计实验加以检验,小李工心里想。

小李工是行动力很强的人,说做就做。小李工先取得领导的同意,申请了一笔研发经费,立了项,设计了专用摩擦试验机,联合生产制造部门用同一种材料制作了20件不同硬度的零件,以洛氏硬度HRC10为一个等级将20个零件分成4组,每组5个,做对比实验。实验中,每组除硬度外,其它参数保持一致。

小李工果然是新时代的人,从小就生活在数字世界里,他不像经历过汗滴禾下土的老王工,拿着草稿本和圆珠笔蹲着试验机旁边记录数据,而是发动了电气信息团队参与他的实验,上位机,485通讯,这些老一辈工程师闻所未闻的东东都用上了,参数设置,数据读取,上传电脑,数据分析全自动化,连曲线都自动绘制出来了。

曲线显示,既不是硬度越高越耐磨,也不是硬度越低越耐磨,小李工一头雾水,到底是假说错误,还是实验仪器有问题,或者电气信息团队弄的485通讯有问题导致数据失真?

即便数据确凿无疑,确实是硬度越高越耐磨,小李工可以点赞老王工高,硬度越高确实越耐磨,但这本身不是科学依据。确实硬度较高的材料比较耐磨仍不能认为硬度是耐磨的原因,有可能存在第三个隐蔽的原因使得硬度和耐磨性两个指标都增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出警的救护车越多一般伤忙也越大一样,但不能认为救护车多是伤忙大的原因,而是存在第三个原因——事故严重,同时引起救护车出警多和伤忙大两个现象。

即便确实证实了硬度越高越耐磨,科学研究也没有结束,硬度越高越耐磨只是实验结果的描述,不是结果的解析。做科学实验要区分因果描述和因果解析,还要阐明为什么硬度越高越耐磨,为此又可提出各种假说加以检验,比如认为硬度越高越耐磨是因为越硬的材料晶格更加细小致密,这时又可设计实验,看看硬度越高是不是晶格越致密,可以不断刨根问底下去。

当然,企业做研发为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纯粹为了好奇心,不可能没完没了地问为什么,没完没了地探究下去,总有停止的时候。理解气缸、活塞、曲轴、连杆的结构及其连接关系,运动关系,解析发动机原理已足够,追问到分子,原子层面反而解析不清。

小李工还得跟团队报告他的实验,与团队分享,接受其他人的质疑。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关于硬度与耐磨性的认识作为公司的知识资产,转化为商业价值。如果企业组织,文化和领导力比较好,这类知识会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知识如何转化为商业价值另文再谈。

上面只是个简化的过程,实际的科学研究远远没有上述按部就班那么容易。单单提出假说这一步就很考验人,没有很好的知识修养,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没有严密的思维很难提出好的假说,倒是很容易提出歪理邪说,当然,也不可轻视经验在提出假说方面起的作用。

此外,科学研究不只有智力的享受,也是长年累月艰苦沉闷的过程。达尔文说过,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说谎的,大自然是如此不愿露出它神秘的面纱,成功之前往往要经历大量的失败,尤其是实验科学,需要解决大量琐碎的问题,所以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人要有耐心,对取得哪怕一点点的成绩要感到满足。领导对哪怕一点点的研究成果要加以肯定,失败了要加以鼓励,不能成功了就理所当然,失败了把人骂得一文不值。

有些文章不方便在科学网公开,可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叶春浓”。

公众号二维码.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474445.html

上一篇:塞麦尔维斯与哈维迥然不同的人生
下一篇:你助推了吗?
收藏 IP: 39.171.204.*| 热度|

11 樊晓英 曾杰 王从彦 檀成龙 汪运山 梁洪泽 王涛 赵凤光 郑永军 崔锦华 陆仲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