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我在香港震雄集团旗下的佛山顺德中意液压有限公司工作时,集团请来香港“警队一哥”,现国家禁毒委副主任曾伟雄先生来给我们做了一天的管理学培训。其中一个主题就是“精准表达,高效沟通”。“出警抓捕时,一会说这边这边,一会说不对不对,那边那边,这样指挥早被人打死了。”曾先生站在讲台上一边说,一边手指着左边,接着迅速指向右边。
计划一个小时的会议,开出一个半甚至两三个小时;微信群,钉钉群不断刷屏,就是沟通不清楚,这类情况是不是很常见?表达模棱两可,鸡同鸭讲,互相误解多,沟通效率低,乃至由此引发人际关系的紧张,想必很多单位都存在这种问题。沟通困难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斗争,另一种是表达不清,前者是无耻,后者是无知,本文只探讨后者。
曾伟雄先生在课堂上跟学员们做了个“看图说话”游戏。约五六个人一组,每组派一名代表去看一幅图,将看到的图转述给同组的第二个人,让第二个人画出来,第二个人又转述给同组的第三个人,第三个人也画出来,以此类推,把最后一人画的图跟原图对比,结果大相径庭。(注:图并不复杂,大概是一个正八边形,以正八边形的某条边为边画正六边形,以六边形的某条边为边向上画一个等边三角形,向下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看图说话”游戏说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衰减、失真、变形,信息要准确地由A传给B,B传给C不是件容易的事。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当和某人吃饭闲聊时不存在沟通上的困难,一旦沟通工作上的事情就会不知所云,困难重重,说的人以为自己表达清楚了,听的人却一头雾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闲聊传达的多是描述性的内容,听者不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和行动。工作上的沟通就不同了,工作上你之所以要和别人沟通,就是因为你希望(很多时候是潜意识上的希望)别人接受你的信息后要做出某种判断或行动。这样问题就来了,你说了一堆话之后别人连你想表达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会做出合乎你期望的判断和行动了。
造成这种情况可能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中小学语文教育侧重于道德修养、人文历史、修辞文学等,把语言当成思考和沟通的工具来传授不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大部分大学也没开设《沟通与写作》相关的课程。《沟通与写作》课是哈佛大学全校的必修课,据说还是唯一一门必修课,像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等美国名牌大学非常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中国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要差很多,不过近年中国也发生改变了,清华大学原校长邱勇曾宣布,在2018级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计划到2020年覆盖到所有本科生。
学校不教,可以自学,也应该自学,我认为精准表达,高效沟通应该成为企业培训的通识课程。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他们招聘的员工都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不也特别重视表达能力的培训吗?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那本畅销书《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就是这种需求下的产物。
如何提高表达能力,总的来说有两点:逻辑思维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样讲还是比较抽象,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讲讲一些具体的注意事项。
请看下面某公司的放假通知:
各位同事: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并结合企业实际,经研究决定,2018年春节公司放假时间如下:
1、2018年1月17至19是国家法定假日
2、1月5日正常上班,补1月22日假期
3、1月12日正常上班,补1月23日假期
4、1月20至21是大周,正常休息
5、1月24,25两日正常休息,补班时间另行通知
祝大家新年快乐!
看了上面的放假通知,你有什么感觉?反正我要看很多遍才知道到底春季放几天假,哪天到哪天放假。
贴出通知不久,公司就有员工去问人事主管春节怎么放假。
“放假通知都贴出啦!”人事主管说。
“我知道贴出通知了,但是我看不懂。”员工说。
“哪里看不懂?”
“我每句话都看得懂,就是看不懂什么时候放假。”
读者朋友们,如果你来写放假通知,你会怎么写?
如果第一句改为“2018年1月17至1月25日共9天放假。”后面再补充调休补班等信息会不会更好?
一般来说,向别人传达信息首先要遵循“先概括,后具体,先说结论,后说论据”的原则,内容越多,越复杂,越需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上面那份放假通知就没有遵循这个原则。一堆补班调休信息,就是不告诉人家概括性的,结论性的,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共几天放假。
向别人传递信息,如果一上来就说一大堆的细节。一方面别人要掌握你说的大量细节,另一方面又要构建细节与细节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信息接受者的精神负担很重,他可能会感到不安,不耐烦。
总之,说话时:
先总后分:让人快速理解你的观点立场,减少精神负担。
先分后总:让人烦躁不安,挑战别人的耐心。
其次,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如果你要别人去仓库取一批五金件,你这样告诉别人:O形圈、弹垫、油封、螺母、槽钢、压力表、工字钢、防尘圈、螺栓、填料、温度计、角钢、格莱圈、扭力传感器。别人看到会有什么感觉?
杂、乱、无头绪!
如果做如下的分类呢?
密封件:O形圈、油封、防尘圈、填料、格莱圈
紧固件:弹垫、螺母、螺栓
型材:槽钢、工字钢、角钢
仪器仪表:压力表、温度计、扭力传感器
是不是清晰了许多?通过归类分组,让无序的信息变成有序,提高一个抽象层次,这样就会便于理解、记忆和交流。就算记不清物料细节,起码比较容易记住要取哪几类物品。
再次,主语该不该省略?
英语跟汉语有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英语很少省略主语,而汉语常常省略主语。为了避免啰嗦,有时候省略主语是可以的,但是省略主语也很容易引起误解。下面是个发生在日本江户年代的故事,叫“偷柿子”。
一天晚上,月黑风高,正好可以偷隔壁家的柿子。一人拿棍爬到树上,一人在下面捡,天实在太黑,下面的人一不小心跌进沟里,沟还很深,怎么都爬不起来。
“喂,掉下去了,掉下去。”掉进沟里的人低声说。
“当然掉下去啦,那是我敲的。”树上的人说。
“不是啦,掉下去了,掉下去了。”
“废话,快捡。”
“不是啊,掉进水沟了。”
“掉进水沟就别捡了。”
这个故事说明,有时候省略主语会造成多大的误会。
下面是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有同事向我介绍了A,B两个事项,然后对A,B事项进行解说,在解说的过程中省略了主语A和B,而且解说的过程又不断在A,B事项之间切换。我越听越糊涂,切换过几次后,我不知道对方的解说是针对A还是针对B,于是我就打断他,问他说的是哪件事情。他反问我,刚刚才跟你说过,你忘了?抱歉,不是我忘了,而是你不停地切换事项,又省略了主语,我已经没法搞清楚你的解说是针对A还是针对B了。
上面AB事项切换的例子,如果你聚精会神,留意对方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使对方忽略了主语,意思也是清楚的。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理解负担。说话让别人来领悟很不保险,领悟就会误解,如果你的目的是向对方传达信息,让别人理解你,那么就应该避免思维跳跃,不让别人有猜测的余地。
以前我听不懂别人的话,会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现在更多是怀疑对方有没表达清楚。读研时,我的导师反复告诉我们“不要问别人有没听懂,要问自己有没表达清楚!”我也反复把导师教我们的传授给下属。责怪别人领悟能力差,不如自己表达精准些!
部分内容不便在科学网发布,可关注我的公众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