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无法忘却的记忆:写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 精选

已有 6885 次阅读 2016-7-27 23:5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唐山大地震40年

今天,晴朗了一天的华北大地,傍晚十分,突然狂风骤起,黑云压城,从北到南,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雨席卷了京城以及周边一些地方,仿佛让我们一下子回到了灾难即将来临的年代。老天的心思真的不太好琢磨,也许它是想用这种方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40年前的灾难,为了纪念那24万无法让人忘却的亡灵,老天也为之动容。


如今70后、80后、90后的人,对于40年前那场灾难,也许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7••28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作为唐山的近邻,面对那样一场灾难,经历过的首都人民,同样在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76
年,我刚过16岁,度过了初三年级的上半学期(那时还是寒假升学),刚刚放暑假。像今天的北京一样,天气闷热难耐,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风扇,反正大家习惯了,在街上乘凉聊天到很晚,回家很快进入梦香。

家住距东四十字路口最近的一个小院的外侧,接近凌晨四点,剧烈的晃动将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本能让我们顾不上穿好衣服,迅速冲向室外,冲向十字路口马路中央那块远离房子的地方躲避。

身后,是院子横梁上方滚落的砖块,我们居住房子上方的阁楼也开始塌陷,不时有砖块掉落。一切都发生得那么匆忙。马路中央,人越聚越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知道这突发的灾难来自何方......恐慌的情绪笼罩在每个人的脸上。稍微平静一些,大家以很快的速度回家穿好衣服,拿了必须的生活用品,不敢久留,又回到街上。

直到天亮以后听收音机,才知道河北唐山附近发生了很严重的地震灾害,具体情况不清。首都还好,似乎没有严重的伤亡,只是街上偶或看到受轻伤的人。

很快,我们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抗震救灾生涯,由于传言近期还将有更大的地震,多数人都不敢回到室内睡觉,当然,也有少数胆大的。期间,我们还睡过床铺下面,那滋味,太难过了。


首都有首都的优势,物资充足,大家很快通过工作单位或街道等渠道,有秩序地领到了木头、油毡等抗震物资,开始在路边空地搭建简易抗震棚。记得头两天,我们是几家人合住在一个地震棚,中间就用塑料布简单隔一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混居,非常时期,大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简单的棚子挡不住风雨, 外边下大雨,棚子里下小雨, 衣被全是湿的,长夜难眠。

震后,信息不确定,谣言漫天飞,口口相传,记得有传言说29日晚上八点左右有大震,恰逢天降大雨,大家谁也不敢进屋,就站在大雨中,等着,浑身湿透......有点惨.

很快,各家各户都在马路边搭起了地震棚, 有简单有复杂, 从地震棚搭建的状况, 大致可以看出各家的实力。平时孤儿寡母的我们,原本生活很艰难,幸好地震时赶上家里唯一的男孩大哥从陕西回京探亲,加上大哥同学的帮助,总算搭起了能遮风挡雨的抗震棚。

渐渐地,我们逐渐习惯了在抗震棚里的生活。16岁的年龄,已经过了疯跑玩耍的年纪,开始认真读书,思考人生。我们在地震棚里,抄写了当时还视作大毒草的曹禺的名作《雷雨》,被主人公们的命运所深深震撼;1976年,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我们接受外界信息的工具就是收音机,在地震棚里,我甚至跟着收音机学起了日语。1976年,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那么大的灾难,心中仍然充满着希望,感觉天就要亮了,我们要好好学习,准备面对光明的未来。

经历了一个多月住抗震棚的生活,开学了,我们听说了高一学兄姐们在唐山陡河电站学工劳动期间,经历大地震,大难不死,并勇敢参与救灾的英雄壮举;想想我们一个月前,刚从那里回京,没有赶上大地震,有多么幸运。40年过去了,同学每每出差路过唐山,都要专门去陡河电站去看一眼,回首往事,恍若昨日。

40
年前的7••28,无法忘却的记忆,不应忘记的灾难。我们生活在这个行星,可以上天入海,整出很多惊天动地之事,至今却无法掌握地壳活动的确切规律,地震灾害,基本处于不可预测的状况。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渺小,我们只有在心中默默祈祷,让灾难来得少一些,我们唯有更加努力,学习更多应对灾难的能力。

庆幸我们平安地活着,应该珍惜每一天的时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993106.html

上一篇:又到向日葵花开时
下一篇:闲话“八卦”
收藏 IP: 111.197.149.*| 热度|

28 孙启高 张士宏 蒋永华 田欣 赵建民 吉宗祥 武夷山 韩枫 檀成龙 刘钢 彭渤 王启云 刘立 林耕 刘玉仙 刘光银 杨顺楷 石磊 张晓良 王春艳 侯成亚 韩玉芬 赵美娣 葛肖虹 guhanxian zjzhaokeqin wqhwqh333 xliang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