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谈过年(二):送红包 精选

已有 5091 次阅读 2014-2-3 00:1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压岁钱, 送红包

今天初三,北京的天气不错,大风把蓝天白云又还给了帝都,天气很温暖。交通状况还不错,我们开着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忙着给年长的亲戚拜年。碰到小孩子,肯定要给压岁钱送红包的,所以过年出门,一定要准备几个红包,以备随时发出。至于现在红包的金额,少则二三百,多则上千,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其实,今年对我来说,发红包从腊月28就开始了,不过不是在现实中,而是在网上,不是虚拟的,是真花钱的。

家里亲戚有微信圈子(我们一般都叫什么什么“帮”之类的),腊月28开始玩发红包、抢红包的游戏,开始没在意,以为是虚拟的,后来发现是腾讯上月26日才推出的与微信支付绑定的送红包游戏,土豪们玩得正HIGH

虽然咱不是土豪,也不是土豪的崇拜者,但倒是喜欢尝试一个新鲜事物。按照网上的提示,顺利开通了微信支付,试着通过微信支付装了几个普通红包(每个都是一样的钱,确保他们抢起来不会打架),成功发出,瞬间被抡光,后来孩子们觉得不够刺激,就玩拼人气的,这一玩就有点收不住了,开始是五元十元的发着玩,后来就开始给外地和本地的晚辈来点大的红包,当然,前提是他们或者是他们的家长开通了微信支付,可以顺利提现,要不然就只能长期暂存在腾讯的平台上,有些保守的,宁愿不要这个红包兑现,也不肯定绑定银行卡,小额的三块五块的还无所谓,架不住中国人多量大啊。不过相信大额的红包,不问清楚谁也不会轻易出手。即便如此,腾讯的马化腾靠此招,也成功给马云的淘宝支付宝重重一击,靠微信平台的优势,短短几天,几百万人通过微信送出红包,成功绑定的银行卡据传有上亿(我觉得可能没那么多,吹),很多人稀里糊涂成为微信支付的潜在客户。微信送红包,财富通迅速干过余额宝,二马斗智,这回看似马化腾赢了,没花一分钱就赢得这么多潜在客户。

强大的互联网思维啊。牛啊!微信春节送红包策划,成为互联网金融成功的案例之一,借助的不仅仅是现代社交平台,还有传统的民俗!

21世纪科技突飞猛进,时代变迁太过迅速。移动支付,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21世纪的年越过越新鲜。许多人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乐趣,却起来越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其实,没有人愿意回到过去。现代的诱惑太多!

时间拉回到四五十年前,使劲开启童年记忆之门,真的不记得我曾经得到过年的红包。60年代生人,儿时的生活的确艰苦。先是三年困难时期,稍微生活好些了,又赶上“文革”,家里也发生变故,父亲早逝。那个年代,也许其他家里条件好些的孩子们过年会有红包吧。据LG回忆,他那时正随母亲下放农村,家里老爷爷还在,过年会收到爷爷给的红包,大致一般就是五毛一块的,即使如此,也是高兴的不得了。但往往这些钱还是要被大人收走的。

那个时代,送红包,给压岁钱,形式更重于实质,亲情重于金钱。


如今,关于传统的送红包、给压岁钱,不管针对哪种来历的传说,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长辈给小辈驱鬼压惊、祝福长寿而送压岁钱的传统意义基本已经不在。

回到现实,现在城里的孩子看起来物质生活太过丰富。大多平时会有很多零花钱,过年收到多笔压岁钱,无疑又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小金库”。一般几千元压岁钱对于一般的城里孩子,真的不算多的。过年的一些日子里,孩子们都会收到红包,而不单单是大年三十,不知还驱什么鬼。

大人们通过给小辈们压岁钱,当然也希望得到更多的精神安慰。但手机网络的兴起,的确影响了亲人特别是孩子们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因为手机不离手之类的现代病已经深深感染了许多以孩子为主体的现代人,生活在手机时代的孩子们,往往更关注于他们那个圈子里网上的交流,而疏于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难治。在这个时代,可能长辈们付出的更多,而他们想得到而真正得到的却日益减少。

今年经历微信送红包,但又发现事实证明不算数,见了面还得给真的红包,大人孩子一同过年,要的是红红火火的气氛,当然也包括给压岁钱,送红包。然而,这个传统还能保留多久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764122.html

上一篇:谈过年(一):吃饺子
下一篇:蓝天,白云,晴雪:颐和园美景
收藏 IP: 111.192.36.*| 热度|

15 王德华 刘艳红 李伟钢 吕喆 刘旭霞 郑小康 强涛 陆俊茜 曹聪 罗帆 陈沐 刘赫铮 zhngshai DXY1234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