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遇到一件事,具体的就不说了。科普那点事儿,以前议论的也不少,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让科学家广泛参与到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是挺不现实的一件事情。
我是说“广泛”参与,就是那种理想中的满足需要的参与。当然,那种通过向大众传播科学,有当“网红”内在潜质和外在条件的除外,可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呢?能上央视《加油向未来》的科学家没几个吧?哈哈。让科学变得好玩,得多烧脑啊。
有几点论述让科学家参与科普其实是不太现实的:
第一,干最保险最有现实利益的事情,是多数人的想法,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发SCI、CNS,那才是正事儿,最不济找个中文核心期刊发发,混个职称也问题不大。发论文毕竟看的人少,有错挨骂的风险小些。要说用科普的语言向公众介绍科研成果,图啥?传播广了,说不好就招来麻烦。面对很多科学问题,其实专业人士有时也缺乏传播的自信,那些科学证据真的那么无可置疑吗?还是不要没事找事吧。社会大环境不好,恶性循环。
第二,社会热点中的科学传播关他们啥事?科学工作者有那个职责吗?再说,靠科普能说的清楚吗?科学家大多不愿意“趟那个浑水”。还要清静、要面子呢(喜欢打架的除外)。
第三,专业的事情要由专业的事情去做,一直提倡科学家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力所能及的科普,这没有错。但与百姓生活离得稍微远点的严肃科普,其实受众还是很有限的。看看现在传播的主要渠道,为数众多的科普公众号,喜欢看的都是什么内容,严肃科学有多少有效读者就可见一斑。
第四,科学家大多科普作者写的科普,哪怕是专业人士的作品。可有几个能把深奥的科学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的。搞科普的往往在科研队伍中被看成不务正业,没啥地位。科普队伍和科研队伍虽然理论上讲应该是一体,但现实中还是有些割裂的。现实中文理兼通的人才也不是很多,也缺乏培育的土壤。
第五,其实从需求来说,公众也不怎么需要科学家参与科普,他们往往太求严谨,太谨小慎微,用科研的思路做科普,整的东西不好玩不好看。受众少,也更没有积极性。
有人认为,科普尤其是热点科普,那不是科学家的事儿,是政府的事情,是媒体的事情。天啊,政府靠谁?媒体靠谁?科学家都不愿意参与科普了,我们的科普又有多大希望吗?
科学家参与科普不积极,必然把话语权让给那些不懂科学的媒体,制造谣言的骗子,这种状况很难改变。在中国如此,在国外也如此吧。
我们需要专业的科普队伍,但这只队伍一定是由热爱科学、懂专业的人组成。希望那些看不起做科普的科学工作者也能理智地看待科学传播,即使自己不愿意或没精力没能力参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