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jian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jian123

博文

学生厌学的另一推手——教学方式革新! 精选

已有 6909 次阅读 2013-4-1 18: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学, 厌学

         李明阳老师在《 劝学,在厌学风瘟疫般弥漫的大学校园》一文中,总结了学生厌学的4个原因,即不会学习、不愿意学习、缺乏学习的毅力和静不下心学习。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功利性教育和社会公平秩序失范的情况下,学生厌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不过,这里我想补充一下另一厌学推手,即教学方式的革新(本文只侧重于授课方式)。众所周知,信息化教育未普及前,授课方式以面授为主,而面授的重要媒介是一块长方形的黑板。在这块黑板上,老师勤耕不辍。我就是在这种氛围中,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一路走过来的。然而,大概是2000年左右的时候,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渗透进来,先从大学,再到高中,一直到小学。当然,这种教学方式走的是城市包围农村线路,其中的原由一目了然。后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成熟,远程教学模式也随之应用而生。

      起初,多媒体教学,在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方面(如图像、图表、声音),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可能源于学生的好奇。谁都愿意领略一下新事物的方方面面。但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对此的新鲜感不复存在,因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到很多教学课件。一旦掌握了这些课件,去不去听课,也就无所谓了。坐在宿舍可能比教室更舒服些,于是乎,就逃起了学(李老师所说厌学中的一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僵化的信息传递媒介是罪魁祸首。大家可能会说,PPT不是在投影上很活跃吗?诚然,五颜六色的PPT会给学生带来视角享受,但与黑板传递的综合信息比起来,相距甚远。众所周知,老师用黑板的时候,都比较讲究板书。如果板书得当,内容结构,逻辑层次等便一目了然,不像那页数众多的PPT,看完第三页,早已忘了第一页,很不连贯,难以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还有,书写板书时,老师的表情也一览无遗。精彩处,重点处,可能会手舞足蹈,书写力度大增;失落处或轻描淡写处,可能会平静如常,粉笔做蜻蜓点水状。另外,别忘了某些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有抑扬顿挫之效果,从而为教学过程锦上添花。高兴时,音量顿提8度,洪亮如雷鸣,很是提神;低沉是,犹如内功深厚的武学高人,声音低沉悠远,余音绕梁,久挥不去。时至今日,一人、一桌、一黑板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有些是因为他的一手好字,有些是因为他的一副嗓音,而有些是因为他的洒脱、清秀。。。总之,不管何种原因,那时总是抵挡不住老师的诱惑,教室的诱惑,还有那黑板的诱惑。记得初中时,有个语文老师,撇开水平不谈,他的一手好字,且成了我从不逃课的陷阱。黑板上他无论写什么,我都会照猫画虎一番。千万别小看,照猫画虎效果奇佳。这不,今天的我还算写得一手过得去的字。

     PPT呢?除了呆板机械地从一页到另一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复制,粘贴。有了这一功能,一分钟可以搞定的事,谁愿意花费2个小时去折腾呢?只要有一个人听课,复制、粘贴是不存在信息损失的,所以大家得到的信息都相当。但如果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呢?身临老师喜怒哀乐现场学生所获取的信息,绝非是生吞活剥地抄袭他人笔记的学生所能比拟的。

     变化是永恒的主体,人就是出于对这种变化的好奇,才有了求知探索的欲望。变化说到底是一种动。如果没有动,死水一滩永远激不起一点涟漪。世界如此,教学亦如此。只有在枯燥的氛围中,加入“动”的元素,学生才能被各种各样动法而折服。不管是身动,还是声动,亦或是心动,都是难以忘怀运动痕迹,深扎于心,情切而留恋。

    如此说,我们应该冷落一下至今余热不减的PPT教学方式,重新挂起那久违的黑板。也许,这是扼杀厌学风气的一把利剑。PPT不仅抑制了好奇心,更是扼杀了动手能力,致使很多学生(包括我)离开电脑后,连个常见的汉字都不能完整书写了,更不要说书法了。

 

李明阳老师的博文,请参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14548&do=blog&id=67507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6916-675922.html

上一篇: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100个重要问题(中)
下一篇:惊天奇梦,喻海良看过来!
收藏 IP: 60.165.26.*| 热度|

27 李学宽 庄世宇 吴飞鹏 彭真明 曹聪 刘艳红 焦豹 赵斌 陈冬生 程智 李庆涛 侯雄坡 林中祥 文双春 马建敏 高敏 乔中东 罗春元 冯大诚 程万强 王伟 陈沐 逄焕东 吴建春 孙学军 徐大彬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