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科学问题,注重团队建设
王德华
第13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7月23-26日在青海西宁召开。
当今大家都处在“卷”的时代,各方面都在卷,在卷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发展?我个人有两点认识:
第一点:静心,打牢基础,科学问题要聚焦,要深入系统,注重物种的特点,发挥个人优势,发挥个人特有的智慧、敏锐的直觉,做突破性工作,即所谓的从0-1,从无到有。
第二点:注重团队建设,注重平台建设,发挥团队的力量,同时要加强合作。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团队,如两栖爬行动物生理生态学、鱼类生理生态学、鸟类生理生态学、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海洋无脊椎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团队等。
动物生理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多组学技术手段、AI技术手段,赋予了我们学科新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合作,需要学科交叉,团队之间的合作,学科之间的合作,跨类群的合作和交叉等。生理生态学也需要突破个体水平的研究,发展种群生理学、群落生理学、地理生理学等。希望不久的将来会看到有更多有特色的研究团队的发展,如高寒低氧、高温干旱、寒冷冬眠,以及光污染、重金属污染、微塑料污染等等领域。
今年邀请的大会报告人都是我们国家动物学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和他们团队的发展,有许多宝贵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
每次来青海都有很多很多的感慨和不同的感受。这次我感受更多的还是感恩。
感恩这片神奇的土地。我是1985年7月从济南来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这里是我科研启蒙的地方。
我在这里收获了我人生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朋友情,师生情。遇到了敬爱的导师,遇到了真诚的朋友。
在这里我遇到了我影响我一生的贵人,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祖望老先生。王祖望先生是我国高原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第一人,他们上世纪70年代关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气体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工作发表在1979年和1980年发表在《动物学报》上。
也是在青海,我认识了影响我人生的另一位贵人,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儒泳先生。说起来也是缘分,我1985年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曾给孙先生写过信,记得孙先生还给我寄了几页油印的动物生态学的复习题。孙先生与王祖望先生是同乡,1988年我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时候,王先生邀请孙先生从北京来青海参加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当时是坐绿皮火车需要几天几夜的时间。1990年王祖望先生推荐我报考孙先生的博士生。
还是在这里,我认识了中国兽类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兽类学报》的创始人夏武平先生。夏武平先生很朴素,是一位有大局有谋略有胸怀很智慧的科学家。我还记得,我刚留所工作后不久代王祖望先生去参加一个研究室的会议,会议上有老师说有些年轻人思想不稳定、一心想出国。夏先生说,应该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出国,要帮他们发表论文,论文是出国的敲门砖。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体会夏武平先生歌颂高原科学家奉献精神的牦牛颂的内涵,也更加敬佩这位大科学家的骨气、情怀和胸怀!
还是在这里,我认识了低氧生理学家杜继增先生,生理生态学家李庆芬先生。后来李庆芬老师去了北师大,我1990年也到了北师大读书,与李老师一个课题组。两位先生对于中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发展很关心,杜先生生前几乎每届生理生态学会议都参加,并积极提问,给年轻学者很多鼓励。
也是在这里,我了解了中国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尤其是次级生产力的研究,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的开放准备工作。王祖望先生今年4月在他90大寿庆典上发言时,还在念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次级生产力的研究,尤其是模型研究,他觉得如果能够延续和深入下去,与今天的AI技术结合将是一次大的飞跃。
还是在这里,我结交了几十年的朋友。每次来西宁,都受到朋友们的热情招待,大家聚在一期畅谈过去的好时光。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所曾引领了国内动物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或者领域的发展。
特别欣慰:我们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年轻一代逐渐成长了起来,也都取得了触目的学术成绩,使得我们的学科在中国动物学界、中国生态学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成绩日益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理论到实践。
有句话可以反复说:未来属于青年,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希望在年轻一代!中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未来属于年轻学者!
祝福中国动物生理生态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