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的时候,结合能不足核子的1%,但是核子中夸克的变化却很大,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悖论。当一个粒子和一个质量不足它1%的粒子相撞的时候(速度差不多),那么这个粒子的速度的变化也就在1%,几乎可以忽略。但是在原子核中发生了完全违背这类直觉的现象,这说明原子核中核子中的夸克被极大的调制,而这个调制和原子核有关。
这说明原子核中的色禁闭为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当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的时候,新的色禁闭效应发生了,把核子看成是色单色的,是有问题的。但是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被核力和核结构的研究者认真看待。虽然核力的一些研究者觉得需要考虑,但是核结构领域几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这里边的关键是,几个尺度是彼此耦合的。
退耦合是物理学的关键发现,这样一来,微观的尺度不会影响宏观尺度的现象。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退耦合都是必然的。比如临界现象中,所有的尺度都需要考虑,这是一个典型。在原子核中,原子核的尺度是10的-15m,而核子之间的距离,特别是排斥作用的尺度,虽然要小一些,但是不是很大。特别是,如果色禁闭的效应的确是发生了变化,由于这是一个整体性的机制,延展到整个原子核的尺度,那么退耦合的失效就是必然的。
在强作用,总是会出现反直觉的结果。比如渐进自由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原子核的尺度范围,正是色禁闭发生作用的范围,在我们对这个原理还不是完全很清楚的情况就开始下结论,都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
也正是色禁闭,使得核子在结合起来的时候,核子自身变化不是特别大,导致了原子核的饱和性。而这一点,是原子核平均场的关键。核子是费米子,费米子有一种天然排斥的倾向,所以虽然核子之间的核力很强,核子的粒子性依然很强。这导致了原子核中的壳层现象。
原子核中的平均场效应很强,达到了结合能的80%以上,这超出了当时的想象。由于核力很强,直觉上所有的核子应该是集体运动的,彼此相关的。但是事实不是如此。我猜测,这与色禁闭有关。如果色禁闭不是发生在单个核子的范围内,也应该随着关联的核子数而减少。如果色禁闭发生在整个原子核的尺度上,也就是整个原子核是色单色的。那么这个色禁闭的效应,对于一个核子一定是最强的,这从饱和性上可以看到。然后是两个核子,然后是三个核子,逐渐减少。
虽然无法证实这样的猜想,但是和实验是很符合的。饱和性、强的平均场(单粒子效应)、配对效应、以及我们最近意识到的三体、四体高阶作用。
由于色禁闭的原因,导致了一个很有趣的结果,就是实验上测量的结果,和没有测量的结果,可能是有很大差距的。因为测量会破坏原子核中的色禁闭效应,在测量中,一切都是色单性的。原子核中的核子之间是有色的,但是测量的时候,只能探测到无色的情况。
在实验上,我们很清楚,原子核中的幻数指向了平均场,这是核结构领域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是讨论一切核结构问题的基础。幻数指的是质子数或中子数为特定数,比如2、8、20、28、50、82、126,的原子核会特别稳定。这个结果,就和原子中的惰性气体的结果很相似,指向了平均场效应。这个关联是很容易想到的,关键是什么样的平均场会导致这样的幻数。
后来在1949年,迈耶夫人和简森,利用球平均场加上强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解释了幻数,成为了核结构的基础。两人因此获得了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工作本身在数学上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大学量子力学的水平。所以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结合实验结果找到好的数学解释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毫无疑问,这个平均场的背后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个尺度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理论中,假设了平均场是球形的,所以幻数核一直被认为是球形的。但是最近的实验发现,一些幻数核,甚至双幻核,形状根本不是球形的,而是发生了形变。
这样的理论和实验的冲突,是非常有趣的,这说明了传统的理解方式有些过度简单了。如果色禁闭作为一个整体的效应,真的在平均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平均场就不可能是球形的。因为球形意味着色单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0 0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