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研究发现人类最大寿命115岁 精选

已有 17264 次阅读 2016-10-6 09:36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古人云,人活七十古来稀,但是今天我们活到八十已经不稀奇,这就是进步,也是未来继续延长寿命的信心。但是最近美国科学家对当今长寿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人类的最大寿命大约是115岁,这是否让我们有一些失落?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研究没有考虑未来医学发展的潜力,人类的寿命将可以继续延长。我更相信后者,我们的子孙寿命一定会更长于我们这一代。


分析提示,人类寿命的大限是115岁,但是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个估计过于保守。法国Jeanne Calment被认为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她比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多活了几十年,最终于122岁高龄去世。但是乐观的科学家认为,随着医学的进步,这个记录可能会被打破。

但是全球人口统计数据表明,人类似乎有一个寿命极限,能超过122岁的可能性非常低。一些科学家质疑这个解释,因为这些数据不够明确,论文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医学进步。

十九世纪以来,人类预期寿命稳步提高。人活到110岁以上被认为是超级人瑞,超级人瑞数据逐渐增加的数据。动物实验结果也发现,改变基因或饮食调整都能延长动物寿命。这些数据和研究表明,人类的最长寿命过去没有停止,而且应该可以继续延长。

为了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探索,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遗传学家Jan Vijg和同事们对人类死亡率数据库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数据来自38个国家,由美国和德国人口统计学家共同管理。他们的分析发现,如果人类寿命没有上限,那么人类最长寿记录应该随着近百年的医学进步越来越高。他们发现人类年龄最大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稳步提高,但是到1980年后,年龄达到99岁后,这个趋势变成平台。也就是从1980年后,人类最长寿命不再提高,这是否说明人类寿命已经达到极限?

随后研究人员分析国际长寿数据库。国际长寿数据库由一个关注长寿的国际研究小组管理,重点关注最长寿的人。他们发现,法国、日本、美国和英国这些人瑞最多的四个国家,最长寿年龄在1970年代开始迅速增多,但是在1990年代中期进入稳定,平均达到114.9岁。研究人员随后对这些国家的每年长寿排在第2345的长寿死亡者,发现存在同样的趋势。另一个来自国际老年学研究组织的长寿者数据库的数据也显示,人类的最长寿大约是115岁。

根据这些数据,Vijg小组得出结论,人类最长自然寿命约为115岁。虽然偶尔还会有异常长寿者出现,但是1万年内寿命超过125岁的几率小于一人。或者说,我们地球人现在要希望自己活过125岁,肯定是做梦。即使考虑到世界人口增加、营养和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等因素,哪怕我们希望能超过Jeanne calment,近年也没有这种可能。

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所有学者的认可。德国马普人口研究研究所所长James Vaupel说,在许多国家的最长寿者延长寿命趋势似乎达到极限,但尚未达到平衡。

显然,未来医学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最大寿命。这一研究肯定没有办法计算这种可能影响因素。英国布莱顿大学传记作家Richard Faragher说,如果没有外来干涉,人类自然寿命肯定是有限的。通过改变某些生长因子相关基因或饮食限制,老鼠、果蝇和蠕虫都可以明显延长寿命,人类细胞寿命和保护染色体两端端粒有关,但是通过保护端粒延长细胞寿命也会伴随这某些疾病的发生,这造成延长人类寿命出现尴尬的局面。人类的特殊性使用于延长动物寿命的方法很难在人类产生同样的效果。

Vijg也认为,生物模型的结果不一定适用于人类。因为实验动物不符合自然生长的动物。例如热量限制是被研究最广泛效果也最明确的长寿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用于野生老鼠和猴子的效果就非常有限。不能说药物或组织工程技术不可能延长人类的平均寿命。但不可能使我们能够突破115岁的上限。Vijg说。“寿命由太多基因控制。你可以堵上其中一个洞,但你不可能一下堵上随后出现的10000个洞。”

致力于长寿技术的加州山景城SENS研究基金会首席科学官老年病学家Aubrey de Grey对寿命延长充满乐观,他认为最新研究结论是正确的,但是未来医学的潜力巨大,是当今和过去的医学无法比拟的。

我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充满信心,主要是生物医学现在才刚起步,我们对细胞在分子层面上的运作模式仍然非常不了解,我们研究药物的基本手段仍然处于试错层次,虽然提出精准医学概念,但距离精准医学时代仍然十分遥远。但是肤浅、困难和问题都不是障碍,这些都是激励科学家努力的最大动力,也是未来人类寿命不断延长的最根本保障。当今时代,保持好乐观形态,把握最能把握的有限生命,让我们能乐观地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美好和一切挑战。把100年活出1000年的精彩,才是更重要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1006965.html

上一篇:细胞如何感受氧气?
下一篇:警惕学术资本主义
收藏 IP: 124.77.130.*| 热度|

24 魏焱明 印大中 张文军 黄仁勇 杨正瓴 黄永义 王春艳 蔡宁 汪晓军 蔡小宁 吕洪波 冯国平 李土荣 张云扬 白龙亮 clp286 shenlu xlianggg divingmed loyalSciencefan guhanxian qzw aliala liuhaoa123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