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武汉大学这一事件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需聚焦价值观引导、法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反思,避免陷入八卦讨论。以下提供具体教学设计方案,可适配《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理解性骚扰的界定、危害及维权途径,明确诬告的法律与道德后果。
认识网络舆论的双刃剑效应,反思“舆论审判”的危害。
剖析高校管理机制在保护权益与程序正义中的关键作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辩证分析复杂社会事件的能力(避免非黑即白思维)。
提升信息甄别与网络行为自律能力。
掌握理性维权与有效沟通的方法。
3. 价值目标
强化法治精神:程序正义>结果正义。
塑造责任意识:个人行为对社会公信力的影响。
倡导理性包容的网络文明观。
二、教学环节设计(90分钟)
环节1:案例导入——匿名情景讨论(15分钟)
方式:
呈现匿名化案例(隐去校名、人名):
“某高校高年级学生A举报新生B性骚扰,后经调查发现举报证据不足,而A自身曾被证实有类似不当行为。事件发酵中,双方隐私遭全网曝光,引发激烈争论。”
提问:
你认为举报者A可能出于什么动机?
被举报者B可能面临哪些伤害?
事件中最大的责任方是谁?(个人/学校/舆论?)
目的:激发思考,聚焦事件核心矛盾,避免对真实人物的道德审判。
环节2:核心议题深度剖析(40分钟)
议题1:维权与诬告的边界——法治思维训练
小组讨论:
性骚扰维权的重要性 VS 诬告对社会的破坏性
如何避免维权行为异化为网络暴力?(参考《民法典》对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
教师总结:
“正当维权是权利,程序正义是底线”
维权需证据支撑,拒绝“小作文定罪”;
诬告透支社会信任,伤害真正受害者群体。
议题2:高校管理的角色——制度批判性反思
案例对比:
展示国内外高校性骚扰处理机制(如:匿名举报渠道、独立调查委员会、反报复条款)。
辩论:
当前高校管理更缺‘严厉惩处’还是‘科学流程’?”
教师引导:
制度缺陷的连锁反应:
核实机制缺失 → 诬告成本低 → 公信力下降 → 真实受害者沉默。
议题3:网络舆论的伦理——媒介素养实践
情景模拟:
“如果你是事件曝光后的网友,你会如何发言?”
展示事件发酵时间轴(举报→热搜→反转→网暴),分析关键传播节点。
强调: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拒绝标签化(如“学霸/人渣”);
隐私保护是基本底线。
环节3:价值观升华与行动倡议(25分钟)
1. 法治精神具象化
播放《民法典》关于“名誉权保护”“举证责任”的普法动画。
行动指南:
“若遭遇性骚扰:留存证据 → 向学校正式机构举报 → 法律维权”
> “若被诬告:冷静取证 → 通过正规渠道申诉 → 法律追责”
2. 社会责任共识
小组撰写《文明网络行为公约》:
不传播未证实信息;
拒绝人肉搜索;
关注事件而非猎奇隐私。
3. 度优化提案(课后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改进方案》,要求包含:
预防教育(如新生反骚扰工作坊)
举报-调查-申诉全流程设计
对诬告者的惩戒规则
三、教学关键点
1. 严守中立立场:
不评判具体当事人,聚焦行为分析与制度反思。
2. 强化法律依据:
结合《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网络安全法》解析责任边界。
3. 警惕二次伤害:
课堂禁用真实姓名,避免模拟加害/受害场景。
4. 正向价值锚定:
结尾回归建设性讨论:“我们如何让维权更理性?让校园更安全?”
四、适配课程与思政要素映射
| 思政要素 | 教学设计体现 |
|-------------------|----------------------------------|
| 法治素养 | 诬告的法律责任、维权程序合法性 |
| 道德责任感 | 网络言行对社会公信力的影响 |
| 制度自信 | 通过批判性分析推动制度优化 |
| 人文关怀 | 对受害者(含被诬告者)的共情引导 |
教学效果延伸
舆情分析报告:让学生追踪类似事件(如朱军案、清华学姐案)的舆论演变,撰写反思报告。
校园行动:鼓励学生向校学生会提案,推动建立本校性骚扰防治学生监督小组。
此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将负面事件转化为制度完善与公民素养的反思契机,避免沦为猎奇谈资,真正体现思政课的实践价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5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