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价值理性内在属性与立德树人

已有 910 次阅读 2025-8-27 18: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结构角度分析定位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成果,并突显其价值理性,意味着要超越简单的“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奖”的罗列,而是要从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交叉视角,构建一个清晰、有深度的逻辑框架,来阐释其工作的内在价值和深远意义。


以下是一个系统的分析和定位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何为“价值理性”?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的含义。这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概念,与“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相对。


· 工具理性:关注“如何用最有效的手段达成一个既定目标”,强调效率、计算和因果性。例如,通过某种教学技巧让学生记住知识点,通过刷题提高考试通过率。

· 价值理性:关注“行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审美、宗教等内在价值信念至关重要,甚至不惜牺牲效率。例如,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塑造健全人格、树立理想信念,即便这个过程漫长且难以量化。


思政教育的本质正是价值理性的集中体现。 它的核心目标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价值的塑造、思想的引领和精神的构筑。因此,教学成果的分析必须紧扣这一点。


二、结构分析框架:四个核心维度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结构性维度,对教学成果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和定位,从而突显价值理性。


维度一:目标结构——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的层级递进


首先阐明你的教学成果所服务的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价值体系,而非单一目标。


1. 基础性价值目标(认知层面):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和理解。这是价值的载体和基础。

2. 内化性价值目标(认同层面):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内在的认同和信仰。表现为对“四个自信”的真心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这是价值理性的关键飞跃。

3. 外化性价值目标(实践层面):学生将内在的价值认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和实践。表现为在日常学习、社会活动、未来职业中选择符合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的行为。这是价值理性的最终落脚点。

4. 发展性价值目标(生命层面):帮助学生构筑意义世界,获得精神的成长、思想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难题。这是价值理性的最高体现。


如何突显价值理性:在陈述成果时,不能只说“学生考试成绩优异”(工具理性),更要重点描述你通过哪些设计,实现了学生“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转变,例如学生的思想汇报、社会实践报告、做出的道德选择等鲜活案例。


维度二:内容结构——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价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


分析你是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使其承载价值理性。


1. 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不仅讲清“是什么”(政治结论),更深入讲透“为什么”(学理支撑)。例如,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中国道路的必然性,用经济学原理解读共同富裕的战略,用真理的力量征服人。

2. 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将价值引导融入知识传授之中。例如,在讲授科技发展史时,嵌入科学家爱国奉献、追求真理的精神价值;在讲解法律案例时,渗透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

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构建“理论-案例-实践”的闭环。设计“行走的课堂”,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亲身验证和体会理论的正确性与价值性,实现价值的体验式内化。


如何突显价值理性:展示你的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库,重点说明你是如何挖掘和设计其中的“价值点”,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体验、可信奉的价值引领。


维度三:方法结构——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建构”的主体间性互动


教学方法本身也承载着价值。民主、平等、对话的教学方法本身就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对话式教学:通过研讨、辩论、问答,尊重学生主体性,在思想的碰撞中达成价值共识,而非强制灌输。这本身就体现了“民主”、“文明”的价值。

2. 叙事式教学:运用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如抗疫故事、脱贫攻坚楷模)、教师的个人经历(亲历亲闻)进行叙事,以情动人、以事化人,让价值变得可感可亲。

3. 协同式教学:与专业课程、辅导员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大思政”格局。表明你的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学生成长的整体价值生态中。

4. 数字化赋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创设教学场景,但强调技术的“工具”属性,最终服务于价值“对话”和“共鸣”的目的,避免技术炫技。


如何突显价值理性:描述你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质态。提供教学录像片段、学生课堂发言摘要、线上讨论区截图等,证明你的课堂是一个充满价值思考和理性对话的场域。


维度四:效能结构——从“量化指标”到“质性成效”的综合评价


教学成果的证明需要结构化的证据链,要兼顾可量化的工具理性证据和不可量化的价值理性证据。


1. 直接成效(可量化部分):

   · 学生评教分数(特别是“师德师风”、“启发性”等维度的高分)。

   · 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的质量(体现思想深度)。

   · 学生参与相关社会实践、竞赛的获奖情况。

2. 间接成效与长期影响(质性部分——价值理性的核心证据):

   ·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课程后的感悟、心得体会、邮件感谢信等,其中那些“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在XX事上给了我力量”等表述,是价值理性最直接的证明。

   · 典型个案:追踪个别学生(如参军入伍、选择去基层就业、投身公益事业)的成长轨迹,将其选择与你的课程影响建立逻辑关联(需谨慎且符合伦理)。

   · 同行与专家评价:教学督导、听课专家对你课堂“价值引领力”、“思想穿透力”的书面评价。

   · 社会效益:指导学生团队完成的调研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


如何突显价值理性:构建一个“证据包”,将量化数据作为基础,然后用大量鲜活的、感性的、深刻的质性材料作为核心支撑,讲述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价值引领故事”。


三、总结:定位与表述——如何突显自己的价值理性


在最终呈现教学成果时(如用于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你可以这样定位和表述:


“本人的教学成果,并非局限于知识传授效率的提升(工具理性),其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以‘价值认同与生命塑造’为中心的多维结构体系。


· 在目标上,我确立了认知、认同、实践、发展四层递进的价值目标链;

· 在内容上,我致力于实现政治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实践性的深度融合转化;

· 在方法上,我践行对话与叙事的主体间性互动,让课堂本身成为民主、文明价值的演练场;

· 在效能上,学生的真心认同和长远发展是我衡量成果的最终尺度。


因此,我的教学成果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结构化的教育实践,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真理力量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和行动自觉,有效地履行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核心使命,彰显了教育作为‘人的塑造’活动的本质价值理性。”


通过这样的结构性分析,你的教学成果就从一个平面、零散的清单,变成了一个立体、深刻、有哲学支撑和价值高度的系统,从而在众多成果中脱颖而出,真正突显你作为思政教师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486-1499346.html

上一篇:新生本科院校办学起伏曲线:进化论视角
下一篇:“背锅”与“担责
收藏 IP: 39.144.159.*| 热度|

2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0 0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