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新世纪以来,衰老与抗衰老研究成了多领域科学家比智慧以至比资金的“斗牛场”。全球上下,大千世界,鼓吹不衰的,千岁的,打赌的,悬赏的,风投资金,Google专项,风风雨雨,沸沸扬扬,千金要买寸光阴,你方唱罢我登场。
今天又见孙学军老师介绍了一对衰老研究大咖,为能活150岁的人类是否在2000年之前已经诞生立下赌状,进而坐地起价,把下注打赌的价标逼升到了2150年的2亿美元之巨。
我老人家走过路过,边看边乐,看来俺当年一不小心扔出的衰老机理本质“砖头”保不准是个能飞上“天宫N号”的人造大卫星呢。子弹啊,你慢慢飞。
为帮大家看打架,猜赌局,閙个明白,俺在孙老师的博文后面给两位大牛赌徒加了评注:
“两个牛人都有深厚的理论功底:Austad 是元老派“损伤导致衰老”的推崇者,因此他相信抵抗炎症、延缓代谢、雷帕霉素以及二甲双胍等药物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就能实现有效抗衰老,让现代人类活到150岁。
与之不同,Olshansky 是笃信“熵增决定衰老,基因决定寿命”的三剑客之一。他与Hayflick和Carnes都是俺广义衰老学说的信徒,(若有异议,可参阅他们的文章 Can human biology allow most of us to become Centenarian. J.Gerontol. 2013,68,136-142,文献53。当然Hayflick三剑客是绝不会象Levine 那样单纯地把俺的破天机文章引用在衰老机理第一位,放在他们自己前面滴!参阅 Modeling the rate of senescence…)由于Olshansky等思想大牛根深蒂固地相信,只有有效地改造了人类基因组才能大尺度改变人的寿命(例如把老鼠通过基因编辑改造成猴子),因此2000以前出生的人们必定与150岁无缘”。
于是两位衰老研究大牛在终南山下,天涯海角,大喝一声,抖胆拍下赌注,赌!一晃已过去15个春秋……
看着这衰老抗衰老研究的如虹气势,毋庸置疑,迟早会放出来一个或是几个惊天动地的“炸药奖”,大中国如何搭这趟顺风发财车。俺这壁厢就清清静静看戏,安安心心等雷吧。
回过头来看看俺大中华,上个月才在杭州开了个声势浩大的抗衰老国际会议,下个月又要在南昌召开规模宏伟的“全国老年基础与转化医学大会”(且不说这些天在上海、深圳等地又有好几个与衰老转化老年病相关的大会)。下面免费替大会把通知发在科学网,想去江西南昌,上井冈山打天下的创新派赶紧抓住机会,不要犹豫哦:
附孙学军老师博文:
15年前两名美国科学家打赌2001年出生人的寿命将有可以达到150岁,15年过去了,两个科学家对这个问题投下的赌注增加到600美元,如果按照目前的基金利率,到2150年时,获胜者的后代将可以获得数百万美元。
Steven Austad (left) is betting that 150-year-olds are alive today; Jay Olshansky (right) has bet against him.
故事发生在2000年时,当研究衰老的生物学家Steven Austad引用《科学美国人》的一篇文章的煽动性言论,“第一个150岁寿命的人可能已经出生了”(“The first 150-year old person isprobably alive right now.”)但是另外一个研究衰老的生物学家Jay Olshansky不同意这个观点,于是他们决定分别拿出150美元对这个争议打赌。
2000年9月15日,两个科学家分别拿出150美元放到一个投资基金,他们签订了一个协议声称这个钱将在2150年全部给获胜者或后代。
上周《自然》杂志一篇论文提示,根据对全球人口数据的分析,人类的寿命极限大概是115岁。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Olshansky写了一篇评论,提出基因修改项目将有可能显著延长人类寿命。他认为延长人类寿命的突破性技术将会在他余生中出现,但是对于帮助2001年前出生的人达到150岁有困难。但是阿拉巴马大学的Austad不同意这个观点,“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相信我在我们最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说。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药物如免疫抑制雷帕霉素在动物身上可以显著延长寿命。
他指出,即将开始临床试验就是要证明著名的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具有抗衰老作用。
Austad和Olshansky现在同意在分别增加150美元赌资,16年前的300美元现在已经增值到1275美元,每年平均增加大约9.5%。如果按照这个年度回报率,2150年1月将会达到2亿美元。在这一天,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将挑选出三位科学家帮助决定获胜者,虽然那个时候Austad和Olshansky都不可能还活着见到这个时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